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报道⑧大葱专家袁瑞江:别把大葱不当“主菜”

来源: 长城网  于仕越 路钦淋
2019-12-17 17:19:53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于仕越 路钦淋

   “这是日本钢葱,紧实;这是鸡腿葱,头大、味道冲;这是‘青杂2号’葱,葱白长……”对大葱这么了解,是菜农?还是厨师?

  都不是!他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蔬菜研究所所长袁瑞江。之所以这么了解大葱,是因为他已经跟大葱打了十几年“交道”。

  “主菜”葱

  “大葱,大家都觉得它是做菜辅料,但在餐桌上却是必不可少的。”用袁瑞江的话来说,这是“特色蔬菜”也是“小众蔬菜”。

  “用途广、产量稳定这是它的优势和特点,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经过袁瑞江的一番“推介”,原来不把大葱当根“葱”的记者,也转变了观念。

   可袁瑞江决定与大葱“结缘”,还真不是看上了它的这些优点。

  “十多年前去赞皇县推广蔬菜,无意间看到大片大片的葱因为受了病害半死不活的‘趴’在地里。”这么多年过去了,袁瑞江仍忘不了葱农们因为没了收成向他哭诉的场景。

  “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得研究出来能够抗病的葱品种,保证农民的收成。”十几年来,袁瑞江一直坚守着他的承诺。

袁瑞江接受记者采访。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扶贫葱

  自2014年开始,作为科技部“三区人才”,袁瑞江被选派到国家级贫困县赞皇县开展科技服务与精准脱贫工作,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赞皇县农民有种植大葱的传统,我服务的乡镇正好是该县大葱种植基地。”以葱为业、服务三农,袁瑞江说这就是他的“葱”情结。

  初到赞皇县千根村,袁瑞江便一头扎进农家、地头儿,搜集整理村民脱贫致富的需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走访调查,他认为当地虽然有大葱种植基础,但经济效益低,毛病就出在了缺乏良种选育和粗放的种植模式上。

  针对当地现状,他提出了“良种良法配套发展大葱产业”的思路,把自己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三系杂交大葱新品种“青杂2号”无偿提供给村民试验示范。

  袁瑞江满心热情的要搞推广,村民们却并不买他的账,老百姓的心思很简单,“我们种了一辈子葱,你一个城里人懂啥?”

  为了打开局面,袁瑞江想了个法儿,找几户愿意“尝鲜”的村民,向他们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树个样板给其他人看。

  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袁瑞江怕村民掌握不好种植技术,就带领大家一起干,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种植技术。效果很明显,原来以种植冬葱为主、一年一收,改种青葱后变成了两年五种五收。

  收成好了,可卖出去才叫钱!

  “当时村里人不好意思去外面卖,只能等着收葱的人来。”光等着可不行,袁瑞江又跑到城里,给葱贩们介绍自家的葱有多好,甚至自掏腰包给葱贩们出油费,让他们先去村里看看。

  品质这么好的葱,“行家”们看了纷纷订购。一下子激发起村民们种新品种的热情,许多人还要扩大大葱种植面积。

  短时间内,大葱种植面积由过去的200多亩增至800多亩,辐射赞皇县周边3个乡镇、16个村,带动种植面积2000亩。

袁瑞江在试验田里选葱。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致富葱

  赞皇县齐家庄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袁瑞江打响“扶贫仗”的第二阵地,多年来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为主,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

  “新品种、新技术,千根村的成功经验在那摆着,老百姓的眼睛亮得很。”这一次,没费多大劲儿便在该村得到迅速推广。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葱这一特色产业,袁瑞江趁着乡亲们的热乎劲儿,帮他们成立了广林大葱专业合作社,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还帮他们打造营销平台、市场品牌,推动了当地大葱产业的高效发展。

   2016年国家启动特色蔬菜产业体系建设,袁瑞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争取到“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基地示范县”正式落户赞皇县,为大葱产业的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

   截至目前,袁瑞江和他的团队在赞皇县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9万亩,新增效益达4400万元,帮助赞皇县打造了青葱、冬储葱、良种繁育三个基地,让赞皇成为了万亩大葱基地县。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事的又是农业研究,我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乡亲。”袁瑞江说。

关键词:脱贫,科技特派员,大葱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