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长城评论】1+1+1>3,京津冀首部区域协同立法守护蓝天白云

来源: 长城网  芦静
2020-01-19 18:44:18
分享:

  “一个文本,三家通过,同步施行”。

  1月18日上午,《天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经天津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此前,同一条例的河北版、北京版分别于1月11日、17日在当地人代会上通过,今年5月1日起同步施行。至此,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条例是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内容,首次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污纳入法律监管范畴,为违法排污车辆再戴上一顶“紧箍咒”。

  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协同统一对有关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规定的区域性立法,将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蓝天保卫战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京津冀区域图。

  濒临渤海,背靠太岳,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燕赵故土,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大气更是连为一体。但不幸的是,雾霾曾经常出来“捣乱”,京津冀一度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是污染物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远超环境承载力的污染排放强度是京津冀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因,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积是京津冀大气重污染形成的诱因。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从长远来看,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三地单打独斗、各划各的圈的局面必须摈弃,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为了绕不开的关键词。

  为还群众蓝天白云,三省市持续发力污染治理,纷纷打出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区域大气“气质”日趋好转。特别是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京津冀实现区域协同治污更是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均有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全年重污染日仅4天;天津全市PM2.5浓度由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51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49天减少到15天;2019年河北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8%,大气环境改善明显。

空气质量改善了,蓝天也多了。董斯之 摄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雾霾重重”到“蓝天频现”,从近年来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京津冀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没有终点,区域协调发展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工作。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随着防控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物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机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车等移动源的流动性及属地化管理给三地联防联治车辆污染排放带来困难,京津冀三地存在监管数据不共享、异地执法难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区域协同立法的重要性。

  近六年来,三地人大常委会加强顶层设计,并确定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协同立法的突破口。此次《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在三地的同步施行,就是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的重大突破,也进一步坚定了京津冀三地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

  治污措施千万条,落实落地第一条。京津冀三省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纳入法治化轨道已经有了良好开端,接下来,就期待这部“小切口”的专项立法,可以为执法部门破解监管难等问题,有效实现联防联控,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让1+1+1>3的协同效应持续显现。(芦静)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立法,蓝天白云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