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没戴口罩加油站不给加油”“乘坐公交因戴带口罩不听劝被公安带走”“不戴口罩进地铁还辱骂劝告者,被警方通报、写道歉信”,这不是段子,而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口罩已然成了我们生活的标配。目前,病毒人传人的主要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戴口罩是预防病毒传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
各地针对戴口罩也出台了规定,甚至强制举措。天津、合肥、重庆、郑州等多地都规定不戴口罩不能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出租车、网约车对不戴口罩的乘客可以拒载。
非常时期就应有非常手段。在疫情传播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遵守法律法规,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
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大年三十儿,在公交车上,我坐在一个靠近过道的位置,过道另一边上来了一位大约70岁左右的奶奶,一直不停地咳嗽。我虽然戴着口罩,但心里还是害怕得不行,只好扭头面向窗户。
这样的事情放在平时可能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反感,但在疫情背景下,那一阵阵的咳嗽声仿佛就变成了恐怖的声响,让人只想逃离。
这并非是紧张过度,而是面对疯狂的病毒时,自我保护的本能。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防控疫情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绝大多数人都记住了“出门戴口罩”。
这与宣传教育密不可分,但要进一步实现自觉、形成习惯,更重要是要做好相关服务。
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在劝说的同时,再提供进一步的服务。比如为司机配备一些口罩,方便乘客应急使用,或者在站台(站点)设置口罩自动贩卖机,为乘客提供便利。
其实,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之后的雾霾,经历了一些“大事件”之后,许多民众生活与卫生习惯已发生了改变。比如常备消毒水、随身带消毒湿巾、用开水烫碗筷等等。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已见识到了它的强传染性,起码在疫情结束前,戴口罩会成为人们这段时间的出门标配与自律。
对管理部门来说,每一次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反思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契机,如何提高全民参与与防控意识,要有更细致的措施。
比如做好应急预案,确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不至于供应断档,满足公众需求;还要做好宣传,不仅是在紧急时刻,更应成为日常动作。
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时间,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正是在与时间赛跑,疫情紧急,多一点“口罩自觉”,很难吗?(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