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疫”周科普②|“逃离”负面信息旋涡 需要“心理防疫”

来源: 长城网  李全
2020-02-01 16:56:00
分享:

  1月31日晚间一篇“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发朋友圈“地震”,各类双黄连口服液在网络平台上瞬间销售一空,随即微信朋友圈内“线下药房销售一空”的消息铺天盖地。新一轮哄抢的背后却是人们忽略的“抑制病毒”而非“治愈病毒”……

  随着疫情时间延长,无论医护人员、患者,还是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普通民众而言,疫情影响范围的扩大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也带来了恐慌情绪。

  有人经历了最初的慌乱、恐惧,逐渐平静,有人从最初的不当回事发展到谈疫情色变,有人在得知自己接触患者后,立即出现了紧张、体温升高的情况。

  心理专家表示,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本是辞旧迎新的时节,但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和飞速扩散,让此时与往年节日欢乐的气氛形成了巨大落差。加之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于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焦虑、恐惧、恐慌开始成为较多人的共性情绪。

  面对疫情的恐慌可能会让人做出一些强迫行为,比如不断洗手,想停也停不下来,内心非常痛苦;比如,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都用来看,结果越看越恐慌。

  互联网上充斥着许多消息、新闻甚至谣言,要明白,当你总是忍不住去刷这些信息时,或许不仅出于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更是出于恐慌。而恐慌可能驱使人们更多地去搜索、去看更多疫情的报道,并越看越慌、越慌越想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形成负面信息旋涡。

  另外,恐慌还可能引发一些荒唐的从众行为,尽管各地下了大力气保障供应,排查隔离,依然有人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囤积口罩,非理性地抵触湖北人、武汉人。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对防疫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干预指导原则。

  面对情绪上的变化,我们首先要明白,“慌”可以,但没必要“很慌”。恐慌本来是具有社会适应意义的,因为恐慌意味着对危险的警觉,感到“慌了”的人会对危险更敏感、更积极地保护自己。但过度的恐慌是破坏性的,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态和生活。

  如何面对恐慌?让生活有确定性,增强“心理防疫”。

  恐慌大多来源于不确定,而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维持更多的程序化,那我们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可控感,不再那么慌。

  在春节这一本就让人忙乱的时间点上,这不是件容易事,但它值得做。比如,规律作息,即便是假期也不要长时间刷手机;实施锻炼,充分利用这个小假期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做家务等。

  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应有所选择。了解科学知识,学习预防和应对方法,谨遵医护人员的建议,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等;可看信息报道,多读病毒科普,少传恐慌情绪。支持医护人员,从不添乱做起。

  “逃离”负面信息旋涡,需要“心理防疫”。面对疫情,生理防护仍是重中之重。最后提醒您: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有症状,早就医。

  (据经济日报、中国青年网等综合)

关键词:双黄连,肺炎,新冠状病毒,科普,恐慌情绪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