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 记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

来源: 长城网  李丽钧 刘延丽 卜宪岭
2020-02-11 18:10:00
分享:

流调队员在工作。卜宪岭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李丽钧 刘延丽 通讯员卜宪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传染病防控的三大原则。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尽快找到传染病患者和其密切接触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就成为防止疾病传播、扩散最重要的手段。

  然而,患者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作为一个自然人,其生活轨迹零乱而多变,其社会交集纷杂且突发,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片段,根据蛛丝马迹精准查找传染的源头和关联,需要福尔摩斯般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奋战在第一线的各级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就是这样一群精锐的“神探”。

  “流调”全称流行病学调查,简单说,就是通过各种线索的调查排摸,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搞清楚感染病毒的“来龙去脉”。

  1月20日23时28分,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接市直某医院报告,该院接诊一位72岁从武汉来石探亲的疑似发热病例。疫情就是命令,市疾控中心会同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立即赶往该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带回了咽拭子和血液样本。

  1月21日凌晨3时29分,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所报告样本初筛阳性,后经国家疾控中心确证,这名患者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市、区疾控中心争分夺秒,连夜采取措施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经过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部署,终于赶在早晨7时上班前,将6个密切接触者全部追踪到位,采取医学隔离观察措施。

流调队员正在商议相关情况。卜宪岭供图

  “患者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到过哪些地方?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14天内都接触过那些人?接触的方式和程度?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医院?需要流调的内容多且繁杂。”流调组的刘立告诉记者:“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有些病人对很多情况回忆不起来了,在了解病患信息后,还常常需要反复与病患家人、朋友交流。”

  据了解,流行病学调查既要有扎实的流行病学专业功底,又要有丰富的现场调查经验,通过采取抽丝剥茧式的调查方式,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相连的传染链条,分析可能波及的区域,界定哪些密切接触者有潜在感染风险,从而确定消毒范围,研判医学观察、居家隔离的对象及时间,用最科学的方式阻断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最终实现传染病的全面控制。

  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靴、乳胶手套、白色带蓝道的防护服……每次做流调,工作人员都被包裹得像个粽子,还没动就是一身汗,更不用说动辄两三个小时待在开着暖气的病房。

  流调组组长张世勇说:“因为呼吸的原因,护目镜经常会起雾,所以我们不敢大口呼吸。防护服穿脱一次太麻烦,所以我们深入隔离病区前会尽量避免喝水,减少上厕所带来的麻烦。一轮调查下来浑身是汗,头发湿得像洗了澡,脸被护目镜勒得全是压痕。”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通过电话、视频来完成询问不是更安全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世勇说:“得知自己患病,而且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患者难免会恐慌,如果我们光考虑自身安全不和患者见面,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会大为降低,可能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尤其是一些涉及隐私的事儿,谁又会轻易告诉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呢?所以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把情况掌握得更全面。”

流调队员正在与患者交流。卜宪岭供图

  本次新冠肺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要想有效控制疫情就要比它更快。传染病传播没有下班时间,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下一个感染者,而每一个感染者都代表着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有感染风险的密接人员,这容不得一点耽搁!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到达现场、早一分钟开展流调,就能早一分钟采取防控措施,广大市民就多一分安全保障。市疾控中心的22名流调队员,全天24小时备勤,接到命令马上出发!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流调组22名队员中有党员16名,队伍里既有长年奋战在传染病防控一线的“骨干”,也有刚刚入职的“新兵”。

  1月22日,得知中心要抽调力量进入流调组,已退居二线的刘淑君主动请缨,“我能上,我必须上!”她把4岁的外孙女送到保姆家,安顿好86岁的老母亲,来到流调组,57岁的她成为了流调组年龄最大的一名战士。

  2019年9月入职的关茗洋,是市疾控中心年龄最小的职工,别看年龄小,却毫无畏惧,跟随前辈一同流调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例、撰写流调报告、值夜班、运送物资,不怕苦不怕累,在疫情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在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疫情面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奔赴一线,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坚定地守护着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疫情,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流行调查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