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阜平县嘉鑫种植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将装好的菌棒转运至灭菌车间。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太行深处,阜平2020年的春天,是如此让人期待。
满山的桃树、核桃树、枣树悄然伸展着枝丫。
阜平正在开始新一年的耕耘。
尽管还没有完全摘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口罩,但在随着“河北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好消息一起摘下“穷帽”的阜平,没有人怀疑,春天已经来了!
春天在哪里?她在扶贫车间的隆隆机声里。
在静谧的平石头村,阜平春节后首家复工的扶贫车间“齐装满员”,28台缝纫机的隆隆机声响成一片,每天2000套隔离衣从这里打包运往战疫一线。
“像这样上规模的扶贫车间,全县有36家。”该县手工办主任高利鹏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扶贫车间共带动5000多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
走进龙门村旧村,4年前租用几间民房建成的全县第一家扶贫车间,原址已变成一片耕地。在新村东南角,2019年6月落成的新厂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娜兰松服饰制造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两层现代化钢构厂房气象一新。
2月29日,解锁开门,看着年前安装到位的设备,总经理张美松意气风发:向裁剪、绣花、整形等全产业链进军,在50人的基础上再扩招100人!
春天在哪里?她在香菇大棚菇农忙碌的身影里。
在顾家台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十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不远处的香菇产业园里,当年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菇农马秀英正忙着准备菌棒入棚。尽管疫情误了几天农时,但她对今年的收成仍信心满满。
自打2016年3月种香菇,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秀英家里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一个棚到两个棚,现在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去年还买了小汽车。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她感慨万千:“黄土真的成了金!”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试点到全域,短短4年间,全县食用菌产业覆盖140个村,建成高标准大棚4610栋,直接带动贫困户6620户,户均年增收1.7万元;累计9314户贫困户贷款,还款率达96.3%。产业扶贫让农民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元,2019年则达到了9844元。
春天在哪里?她在太行新民居的诗情画意里。
青砖墙、灰瓦顶、花格木门节能窗……骆驼湾村的李爱明2013年春天返乡,在全县第一个办起农家乐。当年一脚就能踹出个窟窿的七八间土房,如今已变成设施齐全、独具风情的二层小楼。
从省城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已是第五任了,她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7年多前视察这里时满目可见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青砖灰瓦黄土墙”的太行山风情新民居,电不通、路难走、人难留的小山村已变成网红旅游打卡地。
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只在骆驼湾村。全县不安全住房实现了“清零”;4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让17714户、53748人搬出深山过上宜居生活;改造提升25个特色保留村,培育起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起142家农家乐,大山里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从平实的数字中,人们看到的是阜平乡村面貌脱胎换骨的改变。
春天在哪里?她在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上。
花园式校区、现代化教学楼、多媒体教室……2016年新改建的龙泉关学校,由保定名校保师附校托管,条件与大城市里的学校并无二致。当年见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顾家台村女孩薄俊慧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正在这里读初二,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疫情当下,学校还没有开学,但小俊慧和小伙伴们在家里通过网课已经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2013年以来,全县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9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实现对19297名建档立卡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发起成立北京—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职业教育累计毕业6095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长大了我要当画家,画出家乡的变化,画出阜平的明天。”视频连线时,小俊慧有点羞涩,但语气很肯定。
中国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中,注定会记下2012年岁末这里深情而浓重的一笔: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赴农村地区视察,就来到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冒严寒、踏冰雪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之策。
在这里,总书记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中国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中,也一定会记下2020年的阜平之春。
那条总书记在寒冬中曾经走过的乡间小路,如今已变成平坦开阔的柏油马路;
那一双双总书记在寒风中曾经握过的粗糙的手,如今已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遒劲力量;
那些总书记记挂在心的老区乡亲,在这个春天,有句贴心话儿想捎给他们心里“最亲的人”——
“跟着总书记,跟着共产党,奔出更好的日子!”(记者林凤斌、寇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