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承德7个贫困县市——
京津对口扶贫 凝聚共富合力
近年来,在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帮助下,河北平泉市积极研究山杏改良技术,2019年,全市山杏产业链总产值达10亿元。 张建伟供图
阅读提示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6年开始,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承德7个贫困县市。
在京津两市的大力帮扶下,承德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8.41%下降到0.18%,仅2019年,便有6.0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月20日,河北省扶贫办对一批拟退出贫困县进行信息公示,承德的围场、丰宁、隆化位列其中。
京津对口帮扶,不但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变化,给地方发展培育和提升了系列产业,还进行了机制体制上的创新。
智志双扶 医疗教育等帮扶项目都来了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天津第一时间给我们承德捐赠一辆‘微医流动医院’云巡诊车,这份情谊,让我们心里很温暖。”
2月22日,在隆化县卫生健康局院内,站在“微医流动医院”云巡诊车旁,隆化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利刚感慨道。云巡诊车可以协助完成7大类、53小项检查检验,可以在基层、防疫点、路卡等地助力疫情防控。
“天津的技术人员正对我们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我们也正在研究应用方案,一旦方案确定马上就投入使用。”王利刚介绍。
不过,这辆云巡诊车更大的作用是在平时。王利刚介绍,云巡诊车背后是一张无形的“微医流动医院”大网,能为广大基层百姓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破解基层“弱医、少药、缺检查”的困境。“云巡诊车是一个项目,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云巡诊车穿梭在承德的大街小巷。”
借助京津全国领先的医疗水平和现代远程医疗技术,承德创新实施了“共享智慧医疗服务模式”,搭建乡村卫生院——县医院——京津医疗机构的三级诊断模式,解决了大量贫困户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不仅是医疗,秉持智志双扶,围绕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京津对承德实施全方位对口帮扶。
最近,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二年级的张山每天都期待着开学通知的下达。虽是承德本地学校的学生,但从2018年秋季入学至今,张山一直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读。“我上的是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的订单班,这个班比较特殊,三年都在天津上。”
张山来自滦平县贫困家庭。2018年秋,他被成立不久的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录取。这所学校是天津市对口支援承德建设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按照两地签署的帮扶协议,采取“1+2”形式上学,第一年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读,之后两年在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就读。
“入学即就业,毕业即上岗。”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就业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院已与两家外资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训,10多个班被企业冠名。自2018年9月招生以来,已招收5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贫困生,3年学习成绩合格后,天津市将对接当地企业,确保就业。
在承德,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
天津投入75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承德市学校幼儿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津承50所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交流考察活动,22所学校间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北京在承德滦平建立了“阿里脱贫基金——淘宝大学培训基地”开展电商培训;北二外、中央美院、北京对外经贸大学3所高校在承德建立6个助学助教基地……
来自京津的教育扶持,正在改写一个个家庭。
鱼渔兼予 产业发展有了新气象
疫情发生后,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在这种情况下,承德的农副产品销售有没有受到影响?
2月24日,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门联系了滦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振力。
当时,他正在承德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考察,“单这一个屠宰场,每天就有1000多头生猪直供北京,越是非常时期,越需要稳定供应,从大年初三开始,屠宰场就恢复正常运转了。”
黄振力说,滦平是北京肉奶蛋蔬菜的一大供应地,疫情发生后,滦平县农业农村局专门对县里的各大农副产品供应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没有出现滞销。“这得益于近年来京津承农产品销售平台和渠道的建立和升级。”
据了解,自京津对口帮扶承德以来,京津承的农业产业扶贫协作项目和平台越来越多。其中,由承德供销集团与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天津市供销合作社、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和天津食品集团五方共同出资,成立的“承德山水”品牌运营公司,为承德的“农、特、优产品”打造了一条直通京津的“高速路”。
着眼于鱼渔兼予,京津对口帮扶不仅助力很多优势产业实现提档升级,也使很多产业从无到有。
冬末春初,坝上地区寒意未退,但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怀丰产业园,复工复产企业的生产车间已是机械轰隆。
依托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东西部对口帮扶,怀丰产业园应运而生。
如今,产业园已成功引进北京红亭、领锐等怀柔汽车配件企业17家,协议总投资14.8亿元。随着这座京北“汽配城”的落地,当地就业岗位逐渐增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也有了更多选择。
丰宁县城距怀柔界仅18公里,4个乡镇8个村与怀柔交界长达62公里。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攻坚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丰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王宏达介绍,产业园已经安排就业岗位18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人。
承德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白晓华介绍,2016年以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承德共吸纳64家企业来承开展扶贫,合同总投资近千亿元,2019年新引进京津落地企业33家,实际投资额8.46亿元。这些企业已带动承德市1.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让京津的产业帮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承德的资源禀赋,找准承德的比较优势,坚持外地引进和本地培养并举,如此,产业才能精准对接,从而撬动承德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白晓华介绍。
借助京津的产业帮扶,承德也借势谋划。
平泉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帮助下,平泉市积极研究山杏改良技术,成立山杏行业协会,先后组建了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进山杏产、加、销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去年,全市山杏产业链总产值达10亿元,带动19个乡镇8万人参与山杏经营管理,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550元。
在产业扶贫帮扶中,承德积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京津“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谋划农业产业化项目,打造果菜牧菌游等九大特色扶贫产业,将京津市场优势转化为脱贫的产业优势。目前,承德市正在京津两市的帮助下,全力加快百万亩经济林、百万吨食用菌、百万亩中药花海、百万头优质肉牛、百万只优质肉羊“五个百万基地”建设。
利益联结 现代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连起来
“这几天正赶上下羊羔,累得没白天没黑夜。”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六合店村村民韩凤祥告诉记者,2019年一年,他的“津垦”羊队伍就大大“扩编”——“还有十来只没下呢,光这60多只就下了130多只小羊羔。”
老韩所说的“津垦”,全名叫河北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是天津食品集团建在腰站镇的控股企业。2019年1月,天津食品集团无偿为贫困户老韩提供80只母羊。按照约定,两年内,每只母羊老韩只需还给公司一公一母两只羊羔,余下的连母羊带羊羔全归自己所有。
“母羊能产仔6年,两年能下3次羊羔,大部分是多胎。”这次母羊下崽,让老韩心里有了底儿,“照这个架势,再苦再累,我心里都高兴。”
一直以来,如何在贫困户和企业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是精准扶贫着力探索的问题。
“贫困户拿不出钱买基础母羊,但他们有地、有秸秆草料,我们对农户的养殖条件进行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就把这些羊放养在他们家里。公司除了指导日常饲养外,还解决羊羔配种繁殖和回收。”河北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国介绍,“有了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有养殖的热情,生产出的优质羊肉直供天津市场,这也相当于我们在优质资源区域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物质供应基地,对双方都有益。”
王建国介绍,天津、围场双方于2017年开始共同建设“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带动了835户贫困户增收,二期项目预计年出栏商品羊将达10万只,三期项目将着力推动畜产品精深加工,随着项目二、三期的建设,预计还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人增收。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指出,要让贫困户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由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产业体系中,由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用多种模式将现代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
在这方面,京津对口帮扶承德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位于滦平县长山峪镇三道梁村的承德市蕴香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探索形成了“一地四金”的扶贫新模式。
蕴香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慧颖介绍,所谓“一地四金”,指的是通过土地流转,建产业基地,把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扶贫资金入股分股金,联营菇棚赚现金,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57岁的贫困户李树荣负责在该公司的食堂做饭,在2015年公司创建之初,李树荣便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用于公司的建设,按照约定,她将得到每年不低于入股扶贫资金10%的比例分红。“从2015年开始,年年都发,每年能分470元的股金分红。”
李树荣适应不了香菇棚里的环境,进棚就腿疼。但她打心眼里羡慕大棚里的工作,“带班组长每天90元,普通女工每天80元,加班费每小时10元,一天都得100多元钱。”
园区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都会拿“净利润分红”奖励员工,2019年出菇季结束后,公司提供“利润分红”20万元。此外,很多村民的河滩地原本亩产收益不足500元,但交给公司流转使用后,每亩年租金提升为1000元。 (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尉迟国利)
亲历者说
滦平巴克什营村村民周梦飞:日子越过越红火
25岁的周梦飞,来自滦平巴克什营镇巴克什营村的贫困家庭,现在是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一家宾馆的服务员。
周梦飞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两三亩地,原来家里的收入全靠母亲打工。母亲落下腿疼毛病,这几年也干不动了。“弟弟这些年上学,少不了我的帮衬。我三年前怀孕在家待产的时候,收入也没了,娘家的日子也更紧巴了。”周梦飞说,几年前每每想起家里的日子,心里总感觉压着块大石头,不知道日子怎么才能好起来。
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最近这两三年,周梦飞家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是去年1月,周梦飞在滦平与古北水镇合作举办的招聘会上获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最近两年,滦平和北京的用工及劳动力供给信息实现了共享,大家只要添加滦平县“智慧人社”微信公众号,每周都能看到北京企业的招聘信息,信息每周更新一次。此外,滦平还时不时举办北京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周梦飞在古北水镇的工作就得益于此。
周梦飞说,现在滦平人到北京工作的特别多。巧合的是,周梦飞到古北水镇工作一个多月后,在北京打工的爱人也参加了密云区的招聘会,同样在古北水镇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每到放假,周梦飞夫妇就和滦平老乡们一起包车回家,“走高速只要半个小时”。
“相比滦平,大家之所以喜欢去北京工作,主要是因为离家不远,待遇好。”周梦飞说,在古北水镇的宾馆里当服务员,管吃住月工资3000多元,还有五险一金,每月有8到10天的假期。但在滦平,每月一般只有4天假期,工资也低不少。不过,在周梦飞看来,吸引力并不是单方面的。周梦飞发现,因为普通话标准、干活勤快、朴实本分,承德人颇受京津用工单位欢迎。
除了自己的工作,令周梦飞高兴的还有家人住宿条件的变化。去年,爸妈和弟弟终于住进了五间新房,房屋外墙贴着瓷砖,一水儿的铝合金门窗。屋里不仅安上了暖气,还专门设计了卫生间。“现在带着3岁的女儿回去,再也不担心挨冻,大冷天也不用哆哆嗦嗦跑到院子上厕所了。”
周梦飞的弟弟今年中考,周梦飞和爸妈商量着考不上重点高中,就选择个职专学门技术。“虽然还没有深入了解,但我听说现在有很多京津帮扶的教育项目,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对贫困户有优惠,很多还是订单班,毕了业就能进企业工作。”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周梦飞说。 (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