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②】
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艺萌
30年前,张淑娟的父亲在武汉从军15载,她在武汉长大;30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张淑娟作为一名白衣战士,随河北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星夜出征。
“我想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人。”在支援武汉抗疫的50多天里,这是华北医疗集团峰峰总医院院感科主管护师张淑娟始终记在心里,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武汉期间,张淑娟始终坚守在战疫最前沿,用细致入微的院感防控措施,筑牢抵御病毒的“防火墙”,成为医务人员的“守护神”。
4月5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张淑娟“燕赵楷模·时代新人”称号。
张淑娟(资料图)
冲锋在前:不分昼夜 最大限度保护所有人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大年初三凌晨4点半,张淑娟随队抵达武汉,直接来到医院了解院区整体布局和病区设置现状。被分到第三组第三病区后,张淑娟第一个走进病区和患者接触,查看每个病房的床位,治疗室、医办室、护理人员的操作……
张淑娟正在穿戴防护服。(资料图)
经过全面细致地防控风险排查,张淑娟迅速与其他院感人员针对本院的现状商议制定整改措施,一个一个细节地研究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每一个步骤。为了培训各个小组穿脱防护用品,她连示范带讲解并一对一进行指导,经常忙到半夜,累得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因为她知道,只有通过一遍一遍地讲解和练习,才能让大家把自己保护得更好。
“拿穿隔离服来说,头两天,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培训,一开始穿脱防护服都是个大难题,大家都没穿过,我们拿一套防护服,让大家一个个练穿脱。第一次进病区穿防护服,有人足足穿了50分钟。后来大家15分钟到20分钟就能搞定。”张淑娟回忆说。
在病区,护理人员经常要给病人扎针,但护目镜起雾却让人头疼,张淑娟第一次进病区,护目镜里不一会儿便起了一层雾,凝成的水珠顺着脸流了一嘴。针对这个问题,张淑娟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了各种尝试,“有的抹点肥皂水,有的抹点刮胡膏,有的抹点洗手液……”靠着这些摸索出来的小妙招,他们把护目镜不起雾的时间延长到了五六个小时。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人,在后续赶来的第二批和第七批医疗队进驻武汉第七医院之前,张淑娟专门给所有人进行详细的穿脱隔离衣等专题培训,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
严防死守:让防控细节筑牢病毒“防火墙”
感控的关键在于“预防”。每天7时20分,去往武汉第七医院的大巴专车上都能看见张淑娟的身影。作为河北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6名院感专职人员之一,张淑娟还要不间断地在医院排查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防控隐患,监察防控流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淑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守候在病区的通道口,仔细地为医护人员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能让医护人员走入隔离病区。检查完,她还要进入隔离病房,观察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查看消毒落实情况、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时的风险点,然后一一进行流程优化。
武汉市第七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病区。(资料图)
张淑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病毒可防可控,科学防控不感染”。医疗队每个人都在不断总结经验,并把经验传授到群里。所有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也逐步提高,规范防护成为工作习惯。
院感风险无处不在,细节决定成败。每天晚上,张淑娟都会把当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整理后通过微信对医护人员再次进行感控专业知识指导。经常半夜都会有人打电话咨询问题,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讲解。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体力消耗使得她常常失眠,但她从来没有停下自己坚守的脚步。
“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再累也值!”
起初大家对使用宾馆空调存在感染的风险感到恐慌,但忙碌了一天的“战士”们回来之后还要挨冻,张淑娟马上联系到宾馆的机组人员了解空调管道设置原理,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每天下了班,在医院生活区经常看到她在做物体表面消毒,地面消毒,保证在生活区的防控安全。
武汉市第七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病区。(资料图)
张淑娟因为频繁进入病区,护目镜频繁摩擦她的眼睑,致使左眼出现麦粒肿,但是她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为大家做好防护保障。
从1月26日出发至3月20日返回,50多天最艰苦的日子,河北医疗队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全员阴性。“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张淑娟如释重负,热泪盈眶。
“整个团队的‘零感染’就是对院感人最好的肯定。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再累也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张淑娟始终坚定守护着她的战友,圆满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