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沧州“一线多珠”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0-05-07 09:10:49
分享:

  谋划实施6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76亿元

  沧州“一线多珠”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沧州不断采取措施修复和改善运河沿线两岸生态环境,积极谋划“一线多珠”发展格局,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新进展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美。大运河不仅是沧州人的情感纽带,还是沧州人的文化源泉和记忆符号,大运河流经沧州境内200多公里,从南到北穿越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8个县区。作为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近年来,沧州全面开创沧州“运河时代”,还运河于人民,不断修复和改善运河沿线两岸生态环境,积极谋划“一线多珠”发展格局,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新进展。

  位于大运河沿线的东光县连镇四街村属于高氟水区,2018年之前,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氟骨病、氟斑牙十分普遍。今年70岁的于炳凯,祖祖辈辈生活在运河边上,以前在饮水上吃尽了苦头。“以前是苦咸水和高氟水,真没想到现在咱喝上了长江水,这水可甜咧!再也不用担心孙辈们长氟斑牙了。”为改善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东光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全县38万老百姓喝上了清澈又甘甜的长江水。“我们依托1个中心水厂和15个分水厂,辐射447个行政村,一天产2万吨自来水保障居民用水。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大运河沿线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东光段大运河生态用水,全力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大运河周边地下水超采。”东光县供水公司总经理郭宁说。

  近年来,东光县大力开展大运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全力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目前,大运河沿线种植树木20多个品种8万余亩,形成了万亩生态林带,园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日常能维持3000-4000个。同时,东光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核心,推动当地全域旅游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以重现“世界遗产、运河名埠”的繁荣场景。

  东光县着力构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是沧州市改善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的缩影。

  大运河沿线遍布植树造林的现场,吴桥、沧县、运河区等沿线县区,一个个森林公园、家庭林场、采摘园、生态休闲园正在“破土而出”。

  今年以来,沧州市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相关项目复工复产,施工现场都实行封闭管理,设置单独的隔离观察室,出入人员和车辆严格进行体温检测;复工人员全部提前隔离14天,建立了项目工地工人健康档案,每天不少于两次体温检测;进场人员全部佩戴口罩,提前分散开展班前教育、技术交流等活动;工地食堂实行分餐、错时用餐,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确保工程建设进度。

  此外,针对现在这个季节大量群众来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游玩,人流量过大的问题,实施严格防控。展示区每天入园量控制在5000人以下,入口设专人登记、测量体温,每天消杀两次,巡逻车和广播提醒游玩的市民佩戴口罩,不要聚集。2020年,沧州市结合运河沿线各县(市、区)的产业特点、文化优势和生态资源,初步形成的“一线多珠”发展格局,又谋划实施了61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76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将成为推进文化、生态、产业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沧州市大运河办副主任韩海霞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给沧州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吴桥杂技文化名镇、东光生态文化名镇等7个特色文化名镇建设项目,把东光、南皮、沧县、青县等地大运河沿岸文化景点串珠成线,统筹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运河带来的幸福生活。”(记者段永亮 吴浩)

关键词:沧州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