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国家安全 钢铁长城 > 政策解读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卫生体系?

来源: 新华网思客  周佳苗
2020-06-03 14:24:35
分享:

  对大多数人而言,公共卫生是个相对“模糊”的领域,它比较具象的载体大概是爱国卫生运动或者打预防针。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将很多人的目光引向公共卫生,令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坚决守护人民健康的理念再次得到彰显。

  什么是公共卫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哪些短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卫生体系?

  1

  什么是公共卫生?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定义出自耶鲁大学公共卫生系的创立者查尔斯·温斯洛教授。他曾在192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公私机构、大小社群以及所有个人,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与有根据的选择,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的科学与技术。

  这一概念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

  第一,公共卫生以提高公众健康为目的,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一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队伍。

  ▲ 4月26日,江苏省南通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组的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外留影 许丛军摄 图片来源:瞭望

  第二,公共卫生的实践源自流行病学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对危险因素的判断。

  第三,公共卫生强调群体作战。政府、市政工程、各行各业的你我他……这些看起来与医学和健康毫无关系的角色其实都是公共卫生的主角。

  2

  为什么会有公共卫生?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与欧洲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们创造了技术和生产力进步的奇迹,却忽视了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恶化。

  城市人口激增,使工厂、住宅、野厕共处一地;不健全的地下污水管网,造成排泄物无处可去。街道上的死水坑、成堆的垃圾、公共厕所的缺乏使得城市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细菌。

  水源污染、卫生意识差,使得传染病的传播如鱼得水。1831年-1854年,英国发生三次霍乱大流行,其所致的人口死亡量几乎每日都以一个令人“心惊”的速度上涨。

  在这种环境下,英国人痛定思痛,尝试通过立法改变现状。184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公众健康法:《1848年公众健康法案》(The 1848 Public Health Act),在英国议会通过。

▲1848年,英国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案

  该法案第一次把疾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联系在一起考虑。

  这也第一次让人们认识到疾病防治、居民健康,竟与我们平常勤洗手、修下水道、打疫苗等措施有如此深远的关联。

▲糖丸疫苗

  起初,人们曾单纯地认为职业病和传染病的发病减少就是健康,而达到这一目标,只要保证良好的公共卫生状况即可。

  后来随着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卫生状况已经不再是公众健康的代名词,公众健康有赖于全社会的公私机构、大小社群以及所有个人从生物医学、社会、文化、立法、经济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3

  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哪些短板?

  第一,疾控中心的核心功能,近年来出现一些弱化的趋势。

  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小病酿成大祸,我国设置了疾病预防控制(下称“疾控”)体系的防线。

  疾控的核心功能和看家本领在于监测了解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态势,研判地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并制定优先干预重点、评估干预措施的成本和效果。这些核心功能落实得好,就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小病酿成大祸。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驻恩施州检测队。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公共卫生水平是一次大考。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但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核心部门,疾控中心的作用至关重要。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疾控中心的核心功能近些年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改革和完善的重点方面。

  第二,相关科学研究、疾病控制和临床治疗之间联动性还不够。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防控救治体系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3月19日,内蒙古、浙江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忙碌 图片来源:瞭望

  一个合理的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是医院系统给个体看病,疾控系统给群体看病。一旦多个个体短时间暴发同样的新症状,就需要医院系统联动疾控系统,由疾控系统评估疫情性质,给出防治方案,预判发展趋势,评估干预效果,医疗系统则负责病人救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两个系统之间缺乏长效联动机制,彼此各干各的,导致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出现“裂痕”,难以很好应对重大突发疫情。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建言,“大疫之后要痛定思痛,完善公共卫生体制,很关键的一点是注重医防结合。”

▲ 3月10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珠山镇的医生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宋文摄 图片来源:瞭望

  第三,公立医院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软硬件储备仍显不足 。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时收治、不少医护人员缺乏防护物资面临被感染等问题,也暴露出整个运行系统在公共卫生应急中的防控救治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坦言“疫情发生早期,深切感受到应急物资保障的短缺,这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

  为此刘艳建议,应急物资应做国家和民间储备两手准备。民间储备可以发挥企业市场化储备的优势,解决目前储备品种单一、储备规模难以应对巨灾的现实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为了防止疫情暴发导致的医疗物资短缺,应尽快补上防疫救治物资的短板。而“补短板”的关键在“平战结合”。

  与医疗物资等软性资源相比,涉及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最大硬件——医院,可以说更为重要。

  目前,我国涉及公共卫生的应急医院建设主要有北京“小汤山模式”、广州二院“平战结合模式”、上海公卫“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模式”。

  应急医院便于集中收治,早隔离早治疗,又能做到空间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因此能有效扭转疫情的被动局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柴湘平也建议,未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就要在大型公立医院设置一定数量的应急病区,平时作为普通病房或传染病病房可收治普通患者住院,一旦传染病疫情或其他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暴发,可迅速收治患者,做到平战结合。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也表示,应该从软件和硬件上做好储备,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设施,“应对传染病的挑战,将是长期任务。我们需要未雨绸缪、长远布局。”

  第四,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每年各级疾控系统都有人才流失且招不到合适人员的情况,流失人才中又以高学历和中青年骨干为主。

  这些问题传导到高校,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很多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毕业不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 2月4日,武汉东西湖区径河街道社区隔离点,疾控部门工作人员在对隔离的疑似患者进行核酸检测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农工党中央提案提出,构建满足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需求的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大力提高全社会卫生健康素养。

  而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也建议,通过调整防疫津贴、把疾控纳入公务员管理等方面措施,切实提高疾控人才待遇,稳定人才队伍。

  4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回答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权,其二是钱。

  第一,抓紧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体系。有专家建议,将公共卫生安全立法、修法纳入议题,从国家层面寻求“一揽子”修法方法,突出公共安全导向、优化应急流程规范、完善职权责任条款。

   第二,进一步优化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沟通、发布机制。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认为,与涉及国家安全的国家机密不同,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涉及的相关公共信息直接影响公众应对危机事件的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危机带来的损失。

  因此,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能主动及时披露信息,可大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情绪,增强公众抗击疫情的信心。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各个阶段都主动寻求与媒体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的畅通交流通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

▲对疫情数据进行集体研判。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第三,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帮助公众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公管学院教授王俊认为,科学的公众教育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很重要。例如英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会启动突发公共教育机制。此机制将主流靠谱的信息,在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及时传递告知公众,让公众不至于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恐慌。

  同时也需在日常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宣传,扩大公共卫生应急知识与法规科普宣教工作的覆盖面,将应急管理、防病减灾、危机教育等知识普及到每家每户及学校,倡导社会的卫生公德、普及科学防病知识。

  第四,建立农村地区的疫情数据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王俊表示,建立一个遍布农村地区,且有着良好监测、采样和数据收集能力的网络,对尽早发现疫情起源、控制疫情传播非常重要。我国农村地区地广人多,防疫和救治的人员力量、能力水平等都比较薄弱,一旦在广阔农村大规模暴发疫情,后果不堪设想。这方面问题亟需在疫情之后提上议事日程,做到有备无患。

  第五,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矛盾需得到重视。

  王俊认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规划中,对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等跨学科专业加以强化,改变相关专业、学科目前边缘化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作为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发源地,英美等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基础和实力均优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此次抗“疫”过程中,这些国家没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由此可见,当疫情袭来,一国政府的领导和动员能力,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

  参考资料:1.《疫情暴露公共卫生应急短板》,瞭望,2020年2月22日2.《疾控改革:如何告别“病来重视,病去忽视” 》,瞭望,2020年5月18日3.《疫情肆虐下的公共卫生回望与思考》,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2020年2月5日4.《疫情中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抓住疯牛的鼻子》,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2月14日5.《从“糖丸”到AI诊疗 看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如何做到“生命至上” | 数据看中国》,光明网,2020年5月22日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