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全国两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首个座谈会,意义非同寻常。
钟南山、童朝晖、张伯礼、李松等专家学者,以专业眼光、专业水准,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等提出了重要专业意见及建议。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与每一位发言专家学者交流,深入了解情况,既肯定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又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每一个重要论断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作为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是总书记常常记挂在心头的大事。总书记就“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改革方向和“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等8个“机制”,守护人民的健康。
实践证明,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机制体制的变革,补上短板、堵上漏洞、强上弱项,才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正是此座谈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次座谈会,瞄准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从预防到预警、从法律法规到生活习惯方方面面有了更进一步说明。
“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挥更大作用。”“要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改善人居环境、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一方面都具体而详细,为接下来更好更快地落实,提供了指导。
“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
如何“聪明”,就是要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在每一次灾难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才会更加强大,改革成果就会变成每个人最有力的防护网。(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