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抓党建 防疫情 促脱贫 保小康•第一书记扶贫记④】 陈国际:“驻村就要为群众多干事、干实事!”

来源: 长城网  董达
2020-07-07 20:41:00
分享:

  【核心看点】河北省财政厅驻康保县李家地镇李家地村第一书记陈国际到村后,扑下身,沉下心,扎根李家地村,牢记党的宗旨,瞄准高质量脱贫目标,摸索出了一套行而有效的“李家地做法”。如今,李家地村旧貌换新颜,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高。

  7月1日,陈国际(右一)带领李家地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董达 摄

  长城网讯(记者 董达)“他是我的好‘战友’!”李家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说。

  “他是一个真心帮俺的实心人!”李家地村贫困户郭有林说。

  “他是我们致富路上的领路人!”李家地村土豆种植户刘兴全说。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李家地镇李家地村的干部群众,一提到陈国际,都赞不绝口。2018年3月,陈国际从担任河北省财政厅驻李家地村第一书记开始,就把这里当成了家,把群众当成了亲人,把驻村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怀着满腔热情和真情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用自己的苦干实干换来了李家地村老乡们的称赞。

  他从当地群众眼中的“外地人”渐渐变成了村民口中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李家地来了个“外地人”

  3月的李家地村,天气依然凉冷,身着咖啡色旧棉袄,戴着一副眼镜,说着一口略带沧州献县口音的普通话……这是陈国际刚来李家地村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省里来的干部能干长久?”“听说级别不低呢!这是下来镀金了?”有些村民心里泛起了嘀咕。

  李家地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462户1058人,在村常住居民有159户321人,村民平时沟通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主。语言不通成了陈国际帮扶工作的“拦路虎”。

陈国际(左二)在村民家中走访。资料图

  “刚驻村那会儿,真是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为了能够跟当地老百姓交流,我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地方言,每天入户的时候都会请李家地村干部帮忙当翻译。”陈国际告诉记者,两个月下来,他学会了和村民拉家常。

  随着“共同语言”多了起来,陈国际与村民们的沟通交流也顺畅了许多,驻村帮扶工作也顺利多了。

陈国际(左三)与公益岗位保洁员交流。资料图

  2018年6月的一天,李家地村下起了倾盆大雨。为防止意外,陈国际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到村民李秀花家时,陈国际看到破旧的土坯屋顶漏着雨,心都揪了起来。

  “大娘,这儿太不安全了,去大队部住一天吧。”

  “不走!”李秀花态度坚决。

  雨一直下到深夜,陈国际实在放心不下,晚上11点多再次来到李大娘家。这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房子漏雨太严重了! 他赶紧把李大娘从危房中接出来、安顿好。

  第二天早晨发现李大娘家房子后墙已经塌了。“想起来就后怕,要不是陈书记,我这命就没了!”李秀花从此把陈国际当成了自己的“大恩人”。

  截至目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家地村已完成危房改造40户,实现了在村人口住房安全保障。

  如今,陈国际已经驻村两年多了,老乡们早把他当成了实实在在的“村里人”。

  贫困户家多了个“心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陈国际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坚持“万步走村”,时刻记下群众所需所盼和家里事儿,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老郭,小女女最近学习咋样?”这是陈国际与李家地村贫困户郭有林常说的一句话。因郭有林的妻子和小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两个孩子又都在上学,导致生活一度非常困难。

郭有林妻子正在给小羊添加饲料。董达 摄

  陈国际得知郭有林家情况后,告诉他一定要重视孩子教育,鼓励他种好地、养好羊,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来脱贫致富。

  “陈书记帮助我们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让我对生活有了信心。现在我养了44只羊,6头牛,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郭有林说。

  2019年,郭有林家年纯收入4万多元,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脱贫致富明星户。

  “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63岁的李家地村贫困户霍存兰高兴地带着记者参观自己的新房。“为了能让我住上安全的房子,陈书记不仅帮我们填写上报申请材料,还帮我们搬家。”

  “手机贵贱弄不了,得找陈书记给看看咋弄。”87岁的武玉娥老人隔不过几天就要到工作队驻地找陈国际一趟。

  “咱村的人,老陈比俺还熟呢。”李家地村妇联主任刘树花说。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陈国际又找回了做“农村人”的感觉,几天不在村就不自在。而村民王翠芳老人经常对陈国际笑着说,“你咋老在村住着不回家?再不回家,老婆就不要你了。”

  驻村以来,陈国际带领队员们一直坚持“万步走村”,每天全村大街小巷走一遍,形成“四走访”(走访未脱贫贫困户、脱贫户和非贫困户、老村委老党员、街头地头村民),听取各方意见,制作“三个一”(一户一套帮扶表、一家一本侧写式台账、全村住户分布一张图),形成了一套行而有效的“李家地做法”。

  村里迎来了“引路人”

  李家地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常常是“种了一季、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在当地更是流传着“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李家郎”的顺口溜。

  如何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如何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陈国际反复思考得到了答案——建强党组织,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了少走弯路,我们特意请来河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考察。专家认为,我们这里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种植土豆。”陈国际说。

陈国际(左)在地里察看土豆长势。董达 摄

  然而,村民们对专家的结论并不认同:“土豆每斤只能卖到四五毛,碰上天不好,还会绝收,这就是‘赔钱货’!”

  为了能让大家口中的“赔钱货”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蛋蛋”,陈国际又邀请康保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到村里检测土壤,最终选出适宜种植的土豆品种——“华颂”。

  为打消种植户的顾虑,陈国际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种,帮助李家地村注册成立村集体企业——康保县康之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与种植户签订土豆种植、收购协议。

  “去年我们村土豆丰收后,公司以市场价近两倍的价格收购种植户的土豆,一部分卖给我们单位职工,另一部分走进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市民的餐桌。”陈国际说。

  “依靠党组织,相信科学。经过党员带头、专家把关,种出来的土豆好,销路畅!”土豆种植户刘兴全脸上笑开了花,“去年种了3亩地,挣了6000多元。今年又种了5亩地的V7新品种土豆。”

陈国际(右)入户走访土豆种植户刘兴全家。董达 摄

  陈国际按照因地制宜、组织统筹、群众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短短一年时间,4400吨容量的土豆窖应势而起,村集体年收租金22万元;光伏发电站顺势而建,年集体收益18万元;60亩中草药丰收在望……

  “我来这里不为别的,就是想着能为这里的老乡们多干点事、干点实事,让大家感受到党的政策好!”当记者问到为什么来驻村时,陈国际这样回答。

  驻村两年多以来,陈国际带领工作队改善了李家地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起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接下来,他将带领工作队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工作队机制筑牢固,让群众的钱袋子越鼓起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第一书记感言】用初心,换民心

  陈国际:农村,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我已经离开农村近30年,驻村帮扶让我从农村“来” ,又到农村“去” 。

  2018年3月,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李家地村。村子的落后和乡亲们的贫穷,让我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脱贫绝不走。

  驻村帮扶需要我们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用真帮实干来诠释来时的初心,走进群众生产生活,把群众当亲人。回想这两年多的时间,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改变这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就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白美好生活都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李家地村的老乡们非常愿意从脱贫战场的旁观者转变为勤劳致富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很庆幸能够参与到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关键词:抓防促保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