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视频河北

排查地质灾害隐患,他们是大山深处的“攀登者”

来源: 长城网  胥文燕 骆梓炫
2020-07-31 23:37:07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胥文燕 骆梓炫)“这几天,他们连着到村里来了三趟,每次一上山就五六个小时;从山上下来每个人都像是被水浇了一遍,浑身透湿;想留他们吃饭,只是说还有其他任务,就匆匆走了。”7月23日,南寺村党支部书记闫青芳说。闫青芳说的“他们”,就是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的技术员。

  南寺村位于石家庄灵寿县西北部太行山深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南寺西沟下游沟谷及两侧山坡上。村里曾多次遭遇洪水、泥石流灾害。近年来,虽有多项防护预警措施,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仍悬在沟口10余户村民的“头顶”。

  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技术员来到南寺村附近的大山中,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技术员在灵寿县南寺西沟泥石流沟排查隐患。 记者 胥文燕 摄

南寺村位于太行山深处。

  “攀登者”铁鞋上山

  “这是我们上山的必经之路,往后的路就越来越难走了。”7月23日下午两点,在灵寿县南寺西沟泥石流沟,技术员田德正在巡查。四周望去,一米大小、数米见方的石块胡乱地堵着前行的路,这些都是山洪的“杰作”,山沟里的水流声哗哗作响。

  田德和同事们穿着“特制”的鞋子。“前边的鞋头是铁做的,防磕防砸。”田德说。不仅如此,田德他们还需要穿上厚实的长袖长裤,戴紧安全帽。

  而这些也不能避免他们在工作中意外崴脚、划伤。在通过一个又窄又陡的斜面的时候,一名队员两手抓着大石头被队友掫上去后,脚下踩的石块就滑落了,其他队员不得不“改道”。

  和厚厚的装束不同,田德他们手里的工具袋反显得轻巧。装着手机、盒尺、罗盘、记录本,一个保温杯和一个面包。田德说,由于路途远、不好走,能精简要尽量精简。

田德(右)和队友张策正在测量洪水位。 记者 骆梓炫 摄

  田德告诉记者,“我们经常被称为‘攀登者’,巡查时,好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往往一个小时左右才能绕上去,还经常会碰到一些临空面。平山县和井陉县山区的沟更深,一进一出就得一天的时间。

  从去年10月份一直到今年的5月,技术人员一直在做紧张的汛前排查工作。今年在汛前排查中,查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031处,对13万人、50亿元财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隐患点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实现群测群防全覆盖。

  “地质灾害的发生跟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求技术员做到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室主任顾福计说,进入汛期,已派出32个技术专家组,进驻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山区县,开展地质灾害巡回技术指导。

技术员入户叮嘱。 河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供图

  “预警员”入户叮嘱

  当天下午五点,田德和同事张策一起找到闫青芳,了解老乡家里的情况。

  南寺村一共有131户,397人。2010年,由于地质灾害搬迁到新民居31户,现在村里还住着四五十户,最危险的就是沿河两岸的十几户。

  “上次雨不大,但是河里的水多,村里的一座过河桥被冲毁了。”一碰面,闫青芳就说起最近的情况,谈到南寺村西沟顶上的一片开矿尾砂。

  “村民反映尾砂被冲开了一个很大的缝,村里的监测员前几天上去看了下,明天我们再从平山绕上去看看情况。”闫青芳说。

  显然,村民们和技术员已经形成共识——防患于未然。

村里设立的警示牌。记者 胥文燕 摄

  技术员们常常到村子里,给大家详细介绍泥石流、山洪可能造成的危害,山上的坝冲毁了,技术员就及时提醒拉线、放警示牌。“一到汛期,教我们遇到险情如何逃生,大雨过后如何监测。除了给村干部‘上课’,还进行集体培训,入户到村民家里叮嘱。”闫青芳说。

  在技术员的努力下,村民的防范意识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8月30日晚上,南寺村西沟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冲毁了6座村建小桥、15亩农田,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现在,一有强降雨,村里就组织村民轮流值守,防止大石头堵塞桥洞。

  张策介绍,现在每个山区县都设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人和居住在地质灾害点附近的监测人,已经全部纳入省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加强培训,这些监测人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巡防,组织村民科学防范险情。

汛前巡查。 河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供图  

技术员查看监测设备。 记者 胥文燕 摄

  在南寺西沟泥石流沟,设置了次声监测、雨量站、断线监测、泥位监测、视频影像监测不同的点位,监测点的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到监测中心。7月17日,监测中心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监测发现南寺西沟泥石流沟出现水体浑浊,中心立即安排技术员现场巡查。到7月23日,已经是一周内第三次进山巡查了。

关键词:地质灾害,汛期,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责任编辑:李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