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全国脱贫攻坚奖初评结果公布 河北这些人上榜

来源: 长城网综合  陈美冉
2020-08-05 18:59:26
分享: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工作办公室3日发布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初评候选对象公示名单,共有142名候选个人和60个候选单位通过初评。其中:河北共有4名候选个人和2个候选单位通过初评。他们是谁?他们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满满正能量!河北4人2单位入围全国脱贫攻坚奖初评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初评候选对象公示截图。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工作办公室3日发布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初评候选对象公示名单,共有142名候选个人和60个候选单位通过初评,其中奋进奖有35人,贡献奖36人,奉献奖35人,创新奖36人,组织创新奖60个。其中:河北共有4名候选个人和2个候选单位通过初评。

  奋进奖

  崔雪琴 女 汉族 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贡献奖

  孙国亮 男 汉族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委会主任

  奉献奖

  连元德 男 汉族 河北省蔚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退休)

  创新奖

  侯桂森 男 汉族 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教授

  组织创新奖

  河北省内丘县

  河北省武邑县

  据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通过初评的候选对象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基层一线,更加强调脱贫攻坚实绩导向,更加注重突出广泛代表性和创新性,事迹更加感染人,切实反映全党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下一步,还将征求部门意见、组织开展复评等,按程序确定最终获奖名单。在今年全国扶贫日期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隆重表彰。

  致敬!这些人的事迹感动你我!

  崔雪琴:土布“织娘”

吱呀吱呀的原始纺车,古朴的木质转轮,不停转动的梭子……

崔雪琴用最古朴的工具织就一幅幅美丽多彩的土布画卷。

作为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老技艺换发出新生机。

资料图:崔雪琴织布。来源:河北日报

  2007年,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已由一个手工家庭作坊,发展成了手工纯棉土布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绿色产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崔雪琴看来,成立赞皇原村土布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就业、创业问题,让她们离土不离乡;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同时,也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目前,赞皇原村土布合作社拥有手摇纺车1000架,自主知识产权的钢木织布机350多台,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谋发展。

  为传承土布历史文化和传统织布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纺织”技艺,2019年6月,崔雪琴建立了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在衣、食、住、行方面打造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文化传播、健康养老、非遗体验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周围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据崔雪琴介绍,产业园区里不仅有原村土布酒店、土布非遗博物馆,同时还有扶贫就业工坊等。她表示,“建立工坊后明显感觉自己的使命更加重了,村民们的参与感更加强烈了,也更加开心了。”

  此外,崔雪琴还感觉到了其他的变化:由于原村土布的定位是高端品牌,来的人都是一些有品位的人,在看到是扶贫工坊项目后,他们会感觉有很多的爱心在这里,从而使土布在销售、渠道上都有了提升。另外,工坊建立后村民的参与人数变多了,办的一些培训,村民们参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点子也越来越多了,这也使得原村土布在产业上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孙国亮:“带领乡亲致富是我的职责!”

为了乡亲的微笑,他扑下身子寻找脱贫路子;

为了大地的丰收,他倾尽全力在土里刨出“金疙瘩"。

危难之处显身手,彰显警察本色。

扶贫路上竞风流,诠释共产党风采!

资料图:正在巡视西红柿大棚的孙国亮。长城网记者 刘潇 摄

  阳原县是河北省深度贫困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共有132户3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一半以上。

  2016年春节过后,孙国亮带着两名老师来到四十亩滩村。刚安顿下来,他就组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一起商讨脱贫对策,并带领村干部外出调研,确定了发展蔬菜大棚思路,准备流转土地,成立以贫困户为主的合作社,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营利分红金”。

  项目批下来后需垫付前期资金。为了筹钱,孙国亮四处想办法。单位支持4万元,教工们捐助近3万元,利用扶贫政策贷款10万元,但还是不够,他将平日攒下的6万元拿了出来。

  孙国亮垫钱扶贫的事感动了身边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四十亩滩村65座蔬菜大棚顺利完工。

  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孙国亮不顾自己的腰疾,与大家一起劳动。妻子董晓娅担心他的身体,也搬到村里开始了夫唱妇随的扶贫生活。

  有付出就有收获,四十亩滩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增至2018年的8000元,整村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8年春节前,第一轮扶贫结束后,按规定,孙国亮完成扶贫任务可以回单位。学院党委却收到四十亩滩村18名党员与村民代表的联名感谢信。学院领导笑着说:“国亮,这哪里是‘感谢信’,分明是‘挽留信’啊!村里需要你,学院也需要你,是回来还是留下你自己定,我们都支持你。”

  再次回到村里的孙国亮以更高涨的热情谋划全村发展:村里的蔬菜大棚搞起来了,要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居环境较差,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孙国亮在村里购置了3000只华北柴鸡苗,在蔬菜大棚旁建起了养鸡场。孙国亮与村“两委”商量决定在村边再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这样不仅方便本村大棚菜和周边菜农交易,还可将交易后留下的菜叶作为鸡饲料,一举多得。

  在上级支持与孙国亮的积极争取下,四十亩滩村完成了村里大街小巷污水管道铺设和终端处理,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路肩彩砖铺设,安装了26盏太阳能和LED路灯,投放15个垃圾箱,对16户危房进行改造,每家每户安装了电暖气设备;专设了图书阅览室、村卫生室。村民们由衷感叹:“村容村貌、居住条件、服务保障都今非昔比。环境好了,心里敞亮了,过日子都有了精气神。”

  连元德:退休不褪色,白首映初心

在张家口蔚县,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扶贫工作队。

这支工作队由9位退休老干部组成,平均年龄70岁,

群众亲切地称为“70后”扶贫工作队。

他们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

利用自身优势,为全县的精准脱贫做着贡献,

连元德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连元德带领村民练太极。

  蔚县是太行、恒山、燕山三山交汇的地方,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县,贫困人口多、面积广、程度深。西庄头村因地处高寒区,患疾病人多,家庭劳动力少,贫困程度在全县最深;由于身体条件限制,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参与就业等方面力不从心,自身动力以及脱贫信心不足,等、靠、要、混日子的消极情绪大行其道,村庄一度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也陷入停顿状态。

  2018年,连元德一驻村,就发挥出他的议事的老本领。为让村民强身健体,组建起了全县第一支村级太极健身队。不论刮风下雨,连元德不辞劳苦,坚持每天准时在场指导,一个一个动作做示范,一个一个的学员亲手教,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太极拳”在西庄头村全面铺开,每天早晨,下午定时练习太极拳,形成了“争习太极、强身健体”的良好氛围。

  “西庄头村有4820亩耕地和630亩果园,自然条件也很好,过去人心不齐、干劲不足。自从连元德的太极队组起来,人心齐了泰山移, 村民拧成了一股绳,大兴产业、硬化道路、 清运垃圾、新建村委会办公用房、栽植树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下宫村乡党委书记李瑞林告诉记者说。

  连元德高度重视全体村民共享公共资源工作,推动实施了整村旧貌换新颜工程。协调资金28万元打造了长800米的水泥硬化主街道,路边铺设了3000多平方米的面包砖步行道。在此过程中,通过做村民思想工作,不花一分钱拆除了影响道路建设的17处违建。打造了路边休闲活动场所3处、路边美化景观7处,安装路灯23盏,修建文化墙800米,建设了公开栏、宣传牌等,并争取10万元资金打造占地1000平方米的太极广场,全面提升了西庄头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2018年,该村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全村剩余贫困人口仅8人,贫困发生率0.54%,比全县贫困发生率还低。”下宫村乡党委书记李瑞林介绍到。

  如今的西庄头村,宽阔整洁的街道、优美的太极广场,村民们时不时亮起嗓子,唱起那心爱的村歌:“村里来了咱贴心的人,八卦太极来健身;村里来了咱贴心的人,九眼机井九条龙,五光十色像彩虹,香甜的苹果酸甜的杏,金黄的谷子扬美名...... ”

  侯桂森:大山百姓的贴心人

40年间,他与蘑菇为伴,

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浸润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大棚,把学生带到食用菌基地。

如何让食用菌技术惠及更多农民,成了他的心结。

无论是太行山老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

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

他是大山百姓的贴心人。

资料图:侯桂森(中)讲解食用菌种植技术。

  侯桂森教授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一名退休教师,中国北方食用菌知名专家。从教近40年间,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帮农民打开了脱贫的大门,他十余年扎根在山区生产一线,奋战在脱贫攻坚前沿,始终不渝地用食用菌帮助农民打开了脱贫的大门。

  40年间,他与蘑菇为伴,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浸润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一改“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蘑菇”的授课方法,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大棚,把学生带到食用菌基地,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记得牢、用得活,真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他指导学生成立食用菌兴趣小组,把专业实践和业余活动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边做边教、边学边做的新路。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罗马尼亚交流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这是我国首次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国外,填补了中国在国外种菇的空白。看到食用菌的大好发展前景,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在廊坊市的农村中进行技术推广。数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说不清指导技术时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试种过程中失败了多少次……通过多年努力,他在全市总计推广食用菌种植面积2万多亩,为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街、上万名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每户年均增收8千至1万元。

  家乡富了不算富,如何把技术推广到全国更广大的农村,让食用菌技术惠及更多农民,成了他的心结。2004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辗转找到他,聘请他为农村科技协调员。他结合食用菌喜阴耐湿的特性,开始了林菌间作种植模式实验,在6万多亩林间闲置土地上种起了蘑菇,通过“以下补上、以短补长”,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的循环经济模式。他的精湛技术像一条金线,把政府、企业、学校、农户串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化。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金收获社会与经济效益,学校提供技术获得实习实训基地,农户种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几年来,这项技术使永乐店的农民增加收入上亿元。

  多年来,侯桂森教授为十余万贫困山区农民免费培训3000多场,促进增收近亿元,真正实现了“一项技术富裕一方农民”。涞源、涞水、张北、易县、阜平、献县,无论是太行山老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

  决胜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犹酣!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7500万燕赵儿女正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凝心聚力加油干,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据新华社、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日报、中国网、河北日报、长城网等综合)

关键词:脱贫攻坚,初评,河北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