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赵娇莹 马宁
顾家台,太行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12年人均年收入仅980元。贫穷,曾经是烙刻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的印记。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从此,小山村打开了新天地,铺展开焕新的故事。
8年后,顾家台已经成为燕赵大地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缩影。行走在夏日的山乡,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迎面而来。
脱贫拧成一股绳
汽车在宽阔的路上平稳驶入顾家台,入目是宽敞又整洁的街道。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往村里走,色调一致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有院,户户有花,宛如画卷。
“总书记踏风雪、冒严寒来看我们,这是对老区人民的关心。”日前,顾家台村老党员顾廷科在原村委会办公室,回忆起总书记来村里时的情景。
2012年12月30日,总书记到顾家台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先后到贫困户家中、村小卖部、村卫生室了解村里情况,又在村委会和村干部群众座谈,共商加快脱贫致富之策。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座谈时,顾廷科就坐在总书记右手边,神情认真地聆听总书记讲话。
“我当时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时隔多年,顾廷科讲述起当时的情形,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总书记说话平和,特别平易近人,叮嘱我们这些党员干部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齐心协力把我们村搞好。”
“过去村里都是旧房破房,下雨老漏水,取暖更不行。村里道儿还特窄,拎着东西走不了路,得斜着身子……”顾廷科絮叨着村里过去的情形,不住地感谢总书记、感谢党,“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村里哪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当保安挣工资,还有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租金,再加上收拾了几间房屋做农家乐,顾廷科老两口一年也有不少收入。相比过去只靠着一点薄田过日子,71岁的顾廷科品尝到了幸福生活的味道。
2017年底,顾家台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的“梦”终于圆了,扶贫产业来了,挣钱、顾家两不误;道路宽了,小推车推不到家门口变成小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家家装了地暖,用上了自来水,挑水、旱厕成了历史……山乡巨变写在了老百姓的脸上。
“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工挣钱,我心里知足啦!现在就希望总书记有时间能再来看看我们村的变化。”顾廷科说。
好日子更加有奔头
见到张青云时,很难将她与旧照片上的她对应起来。
旧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2年12月30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到顾家台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张青云家开的小卖部里,了解农村日常用品供应情况。
照片上的张青云,脸色黝黑发红,在略有些杂乱的简陋小超市里,拘谨地笑着。时隔近八年,眼前的她,穿着珊瑚色的亚麻短袖,白色九分裤和同色浅口鞋,怎么看都比那时显得年轻,尽管今年她55岁。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比过去强多啦。”张青云这么解释自己的“越活越年轻”,她告诉记者,自己经营小卖部有十来年了,之前每天也就能挣几块,“大家都没闲钱,没事儿不来小卖部。”
“现在每天能有几百块收入咧。”张青云掰着手指头讲述着现在小卖部的经营情况,“过去没有的牛奶、速食食品,现在全有了,大家伙想买啥,我这儿几乎都有,不用往镇上跑了。”
“我一直记着总书记的话,一定要保证食品的质量,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让大家吃上合格的食品。”说到总书记,张青云止不住地感谢,仿佛又回到那个让她倍感温暖的时刻。
除了卖货给村民,张青云还有不少流动的客人,那就是来顾家台参观旅游的游客。“现在闹疫情人少一些,这两年来我们村儿旅游的人可多了。”
“除了小卖部,有没有趁着发展旅游干点其他的?”
“我把我家改造成农家乐了,上下楼一共七大间,去年纯赚了两万多块呢!”张青云抿着嘴笑,“这还是没时间提供伙食的情况,以后慢慢来,日子可有奔头了。”
富起来的不止张青云,整个顾家台村都在奔往小康的路上拼搏奋斗。近年来,顾家台村的扶贫产业一个接一个应运而生——食用菌大棚、林果业、手工业、旅游业,村里环境好了,村民腰包也鼓了,顾家台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脱贫梦圆 生活向前
曾经,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顾家台村民最大的梦。长城新媒体评论员郭慧岩走在村里的圆梦路上,在圆梦广场上久久驻足,“如今,村民的梦终于圆了,扶贫产业来了,挣钱、顾家两不误;道路宽了,小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家家装了地暖,用上了自来水,挑水、旱厕成了历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村民们用勤劳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看着街道上偶尔略过的急匆匆的身影,郭慧岩感慨颇深,“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活,不紧不慢圆梦,才有了如今的可喜变化。”
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孟庆云来到顾家台调研的这天,刚好是镇上卫生院来义诊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来到阜平,来到顾家台,实际上开启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这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状态,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走进村民顾廷科家,孟庆云和顾廷科老两口在亮堂的客厅里聊了很久,老两口朴实的话语充满着对如今小康生活的满足,真诚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里和村民聊天,不仅能听到他们对脱贫的信心,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奔小康的信心。”
虽然脱了贫,但乡村振兴的路刚刚开始,村里制定了新的三年和五年规划,继续将香菇、林果种植、手工和旅游等四大产业作为致富关键,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增添生产设备,带动更多村民奔小康。一年一大步、一年一大变,这片土地上充满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