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凝心聚力奔小康 | 平山:接续“赶考”逐梦小康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0-08-15 07:32:50
分享:

8月11日拍摄的西柏坡。 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平山,著名的革命老区。西柏坡,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来到西柏坡,提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牢记嘱托,接续“赶考”。平山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瞄准“硬骨头”攻坚克难,用足“绣花功”精准扶贫,艰苦奋斗拔穷根。

  2017年,平山县脱贫“摘帽”,2019年消除绝对贫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771元、10256元,比2013年分别增长49.3%、91.7%,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97.6%、148.7%,实现了“从向国家要补贴到为国家作贡献”的历史跨越。

  鸟瞰平山县冶河。河边绿树成荫、花草连片,冶河已经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平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老区人民正以昂扬饱满的精气神,书写决胜全面小康的优异答卷。

  传承红色基因,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8月3日早晨,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村民范海书饭后习惯性地来到村内的生态养殖观光园。看着一塘荷花盛开,鱼儿游来游去,范海书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不但风景美,还能增收,俺们这穷山村能脱贫多亏了老张啊。”

  7月18日,游客在荷花满塘的南文都村游玩。当日,南文都村首届荷花艺术节热闹开场,村企协作的现代田园综合体雏形初现。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老张叫张端树,2016年初从石家庄市工商联下派到南文都村任第一书记。范海书身后的荷塘,就是在张端树主导下,与省会多家企业合作建设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实行企业出资入股、村企合作开发模式进行种植养殖,目前已成为村集体创收的一条渠道。

  拆除土厕、猪圈、破旧围墙,清理垃圾、硬化街道、安装路灯,修建村民广场、旅游厕所,引进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建设扶贫项目……5年来,张端树带领工作队扎根南文都,原来的穷山村变成了鱼肥水美、花果飘香的美丽乡村。

  2017年底,南文都提前完成整村脱贫出列任务。当时,正值张端树的扶贫工作服务期满,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名写信给市县有关部门,把老张留了下来。“我接着干,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奔向全面小康。”

西柏坡纪念馆。(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 摄

  一个党员一面旗,最好的干部上一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山县精心挑选出500余名党员干部,会同省、市工作队进驻260个贫困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模式,和当地干部群众合力攻坚。

  平山县扶贫办主任周海军介绍,到2015年底,当地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60个、18039户、贫困人口40126人,其中贫困村占石家庄市贫困村数量的一半以上。驻村工作队发扬“赶考”精神,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2017年,平山县脱贫“摘帽”,2019年,所有贫困村结束绝对贫困历史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党员干部们依旧奋战在一线,围绕脱贫后续巩固提升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你这一户我包联,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这是平山镇孟堡村党员杨文堂对分包户肖明山许下的承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户肖明山再遇困难。“工作不好找,家里没收入,日子可咋过?”这时,平山县开展“进万家、访万民,解民困、助增收”活动,包户党员杨文堂来到他家中,不但帮助修了院墙,还把他的儿子介绍到附近的印刷厂打工。

  鸟瞰西柏坡纪念馆。近年来,围绕“红色圣地+绿水青山”,平山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为巩固脱贫成果,平山县建立“帮扶单位+责任人+志愿者”的帮扶体系,探索建立党员分包制度,5310名县乡两级帮扶责任人和1600多名机关志愿者逐户分包,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都有这样的“亲戚”。

  用脚步丈量民意,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行“5+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诊疗服务送到家;创新农村环卫长效机制,所有行政村实现卫生托管服务;为全县2262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点菜式”免费培训,在县内企业挖掘就业岗位13752个……

  红绿交相辉映,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红色圣地和绿水青山,是平山的两大优势资源。打出“红”“绿”两张牌,平山走出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把扶贫开发与现代农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8月11日拍摄的西柏坡红旅小镇。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近年来,西柏坡景区先后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27000平方米的红旅小镇,打造了自西柏坡高速口至西柏坡景区沿线环湖绿化生态线,新建了5座停车场。

  “提升基础设施,规范旅游秩序,增加旅游业态,西柏坡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闫振祥介绍,现在全村85户244人中,九成以上的家庭从事旅游服务相关工作,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

  如今的西柏坡村,村民住上了小洋楼,石板路通到了家门口,架空线路入了地,还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用上了抽水马桶。“村风和谐村庄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味得很!”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说。

  站在西柏坡景区入口处北望,梁家沟村一排排二层小楼分外抢眼。“开饭店、办民宿、当导游、卖纪念品……随着西柏坡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梁家沟七成人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军说。

  8月11日,大批游客来到西柏坡旅游。近年来,围绕“红色圣地+绿水青山”,平山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红旅小镇建成后,俺租了门市,卖纪念册、纪念章、文化衫,一年下来差不多能赚3万块钱。俺家老二在景区开电瓶车,一年也能赚六七万块钱。”梁家沟村村民陈锁平说,老区人的日子是越来越旺。

  三面环水的岗南镇李家庄,远处青山隐翠,近处波光粼粼,颇具太行风情的农家小院散落在村庄各处。前几年,李家庄还是一个“灰头土脸”的穷山村,交通不便,土地基本都是山坡地,粮食勉强自给,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如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百姓腰包鼓了起来,村子焕发了新的活力。

8月11日拍摄的李家庄村精品民宿。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每到节假日,村口“赋咏雅舍”农家乐老板谷永设都会忙得不亦乐乎。前几年,老谷把5间平房改造成客房,又把前院改造成餐厅,办起了农家乐。“客房一天120元,这还不算吃饭,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块钱,再加上土地流转、水库移民补贴等方面的收入,俺家早就脱贫啦!”

  目前,平山县已拥有1家5A级景区、10家4A级景区,10个乡村风情小镇、50个旅游专业村,打造了230公里的“快旅慢游”大环线,串联起天桂山、驼梁等10余个景区,成功跻身我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94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6.3亿元,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

8月11日,依山傍水的平山县李家庄村满目葱绿。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依靠绿水青山,平山正在做大做强“绿”文章,已培育县级以上农业园区43家、省级农业园区2家。结合太行山绿化工程,打造了7条沟域经济产业带,发展核桃30万亩、苹果5万亩。如今,260个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全县绿色产业产值占到全县总产值50%以上。

  决胜全面小康,谱写革命老区新华章

  6月16日,工人在酸连轧生产线轧后库工作。5月31日,敬业集团1450冷轧工程酸轧机组第一卷产品顺利下线,这是继成功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后,敬业集团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的又一硕果。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的,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不懈追求。平山县聚焦全面小康,一方面巩固脱贫成效,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夯实基础。

  5月31日,敬业集团1450冷轧工程酸轧机组第一卷产品顺利下线。这是继成功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后,敬业集团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的又一硕果。“项目建成后将填补石家庄及周边区域高端冷轧产品的空白,标志着敬业集团延伸钢铁产业链再上新台阶。”敬业集团冷轧项目部总经理刘军川说。

  敬业集团的发展壮大,是平山县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山县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转型,累计压减钢铁产能356万吨,投资近50亿元实施环保改造,提高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绿色生产。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县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5家,被评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

  8月11日,工人在泓润生态园采摘葡萄。该园区是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目前,平山民营经济比重占到75%,进一步增添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底气。仅敬业集团就带动周边两万多名农民就业,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带动着周边餐饮、运输业的发展,间接致富8万人。

  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平山确定了绿色农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工程。通过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推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开发区,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鸟瞰平山县冶河。河边绿树成荫、花草连片,冶河已经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平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前不久,随着冶河两岸整治提升工程完工,这条穿平山城而过的古老河流焕发新机——河道清澈见底、两岸绿意葱茏,秀美如画的景观带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乐享的绿意空间。平山紧盯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县城建设规划,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倾力打造“宜居宜看、宜游宜业”的山水新城。

  作为北方少有的山水之城,平山“以水为媒”着力提升城市绿色生态颜值,依托冶河生态自然优势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将12公里的冶河平山段作为主景观带,实施湿地公园改造提升、冶河两岸整治提升工程,形成8.5万平方米绿地、5000亩水面、7公里绿带的景观长廊。“河边绿树成荫、花草连片,冶河已经成了人们遛弯儿、纳凉的好去处。”69岁的平山居民焦国森说。

  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示范县,平山积极探索“人居环境+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示范项目”等“人居环境+”模式。在让贫困村“好起来”、美丽乡村“美起来”的同时,还在全县13个乡镇选取26个村,打造样板村。争取省级奖补资金4800万元,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美丽庭院创建等12项行动,涌现出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平山县黄连沟花卉种植基地,当地百姓正准备将盛开的孔雀草装车外运。在石家庄市园林局驻村工作组帮扶下,黄连沟村依托花卉产业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摄

  说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来的实惠,下口镇泥里河村村民刘金怀滔滔不绝。经营着一家饭店的他,把村里的山山水水拍成图片、小视频发到网络上,没想到引来游客如云,生意越来越火。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多福祉,平山发挥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持续推进民生政策向贫困对象叠加,创新实施老人生活补贴、免费体检、意外保险等制度。将财政支出最大限度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以每年1个百分点稳步提高,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

革命圣地西柏坡。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 摄

  “赶考”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干部群众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赶考’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绿色生态守护好,让平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平山县委书记、县长董晓航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峻峰 任学光)

关键词:凝心聚力奔小康,平山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