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视频河北

【大好河山 血肉长城︱平北热土⑥】赤城大海陀:红色沃土变身旅游度假胜地

来源: 长城网  蔡洪坡 李相伯
2020-08-19 12:01:39
分享:

  长城网记者 蔡洪坡 李相伯

  张家口赤城县大海陀乡海陀山巍峨矗立,林木苍翠。在海陀山脚下,姜庄子村北的一处空旷处坐落着一处纪念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70多年前,在烽烟滚滚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共平北地委、平北军分区、平北行署常驻海陀山,这里成为平北抗日的指挥中心。

  70多年过去了,海陀儿女在海陀精神的激励下,让海陀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昔日的硝烟战场正借助毗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优势,走“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之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惊艳亮相。

   开辟平北,在海陀站稳脚

  “我们所说的平北地区,也就是北平(北京旧称)以北,以海陀山为中心,京承铁路以西,京张铁路以北,长城内外15个县的广袤区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8月6日,在赤城县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纪念馆负责人于晓洋向记者介绍。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于2012年9月落成并对外开放,通过史料、实物陈列介绍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

坐落在海陀山脚下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长城网记者 李相伯 摄

  平北地区地形复杂,要塞遍地,为北京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这里又处在“华北”“蒙疆”和“满洲国”三个伪政权的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不畅,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只有建成平北抗日根据地才能使平西、冀东两块根据地连为一体,才能真正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

  1939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冀热察区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采取以小部队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中线之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在获得阵地的基础上,站稳一步,前进一步。

坐落在海陀山脚下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长城网记者 李相伯 摄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1940年1月3日,由挺进军第九团八连和地方县区干部以及原沙塘沟发展的游击队员共100多人,组成平北游击大队,进入昌平后七村,创建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昌延联合县政府,1940年1月底,游击大队派王子华,周之均到海陀山区侦察情况,宣传抗日救国,建立人民武装,王、周二人化装成买卖人,以收购羊皮为名 ,活动在纪宁堡一代,结交进步人士,并拔除据点,消灭土匪、日伪军,抗日游击队在海陀山区站稳了脚。

  1940年4月,中共平北工委移驻海陀山东麓,随之,平北军分区、中共平北地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相继成立,赤城县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平北抗日根据地开辟于1940年,正是全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军集结很大一部分兵力集中对付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我们如虎口拔牙一样,抠出了这样一块根据地。”原平北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陆平后来回忆写到。

  赤城县平均每六人中就有一人参军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被毛主席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赤城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瘠民贫,环境恶劣,这里的百姓生活原本就很贫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赤城百姓节衣缩食支援部队和抗日政府。

  纪念馆墙壁上一首《做军鞋》歌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赤城百姓拥军、支军的情形,“王大娘,汗直淌,油灯下面做鞋忙。飞针走线情谊深,做出军鞋一双双。送给山里八路军,穿在脚上打豺狼。”

  曾编纂《赤城英烈》一书的作者张进中在书中写到,“龙赤联合县一区仅辖白塔等18村,从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的5年半时间里,交公粮88万斤,每个小山村年均供粮8000多斤。做军鞋4050双,平均每个青壮年妇女1年做鞋5双。”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海陀山区设置据点158个,驻军一万多。在赤城这片热土上,几乎天天有战事、夜夜有枪声。而自八路军来到海陀山起,赤城人民就踊跃参军参战。据《赤城英烈》一书编纂人员考证,战争时期的赤城县的龙、赤地区(1958年,龙关县、赤城县合并,后定名赤城县)只有六七万人口,参军的就达到11700余人,平均每六个人就有一人报名参军。龙、赤地区牺牲的干部、战士、群众11000多人,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为国捐躯。

  “平北抗战感人的故事和无数英雄人物早已凝聚成一种伟大精神,即海陀山精神,也即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和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于晓洋总结说。

  追忆大海陀村“地雷大王”

  在海陀山脚下的大海陀村东,有一块横卧的巨石,上方镌刻着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题写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下方刻着原平北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将军题写的“大海陀”。1940年,龙延怀抗日联合县成立后,县政府就驻扎在大海陀村。这块巨石见证了平北地委、军分区领导平北军民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烽火历史。

大海陀村东的巨石见证了海陀儿女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长城网记者 李相伯 摄

  大海陀村74岁的老人王全海家里,悬挂着一副相框,相框里是一张硕大醒目的烈士证明书。烈士证明书上的主人公是王全海的父亲王文奎。抗日战争期间,王文奎曾是村里的游击队长,因善于埋设地雷打击敌人,被称为“地雷大王”。

  1940年,平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初期,27岁的王文奎就投身革命活动,曾担任村里的游击队长。龙延怀联合县成立就驻扎在大海陀村,王文奎负责为抗日政府机关送信和站岗放哨。在敌人“扫荡”时,王文奎掩护群众转移,埋设地雷打击敌人。

  “父亲是游击队长,白天埋地雷,在山上放哨,晚上割(敌人)电话线,家里的事他都顾不上。”“上级奖励了他一匹马,”“敌人抓住他后,用铁丝穿着他的肩膀,带到了姜庄子村”王文奎牺牲时,王全海才两个多月,关于父亲的印象和事迹,都是他后来别人口中得知,随着时间的流逝推移,关于父亲的零零散散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

  于晓洋介绍,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我军在黑龙潭设置了疗养所、修械所,用以安置伤病员,修理枪支,造地雷、手榴弹等。抗日战争期间,王文奎作为村游击队长,常常从黑龙潭修械所运回地雷,在敌人“扫荡”过往的主要道路上埋设地雷。

  据考证,1943年7月,敌人进行夏季“大扫荡”,王文奎率领9名村游击队员,在敌人通过的路上,埋设了18颗地雷,一次炸死日军13人,伪军4人,炸伤15名。

  1947年,王文奎遭出卖而被敌人抓捕杀害。

   红色沃土变身旅游度假胜地

  70多年前,在距离大海陀村不足10公里的闫家坪村,发生过一起战斗——闫家坪西伏击战。日伪军向海陀山根据地进军,企图摧毁在海陀山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我军在闫家坪对敌军进行了伏击,激战20分钟后,我军出奇制胜,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这一战获得了晋察冀军区的通令嘉奖。

  如今,再踏进闫家坪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国际旅游度假区——海陀小镇。这里处在延庆和张家口的交界处,是京郊高端度假胜地。同时,因毗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等一些比赛项目,再加之,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被人们称为“京郊瑞士小镇”“中国阿尔卑斯度假胜地”。

位于闫家坪村的海陀小镇成为旅游度假胜地。 长城网记者 李相伯 摄

  盛夏时节,走进海陀小镇,房车营地、帐篷酒店倍显高端国际范儿,来自北京等地的游客徜徉其中,享受夏日清凉。闫家坪一带的不少村民变身上班族,在海陀小镇有了一份收入。

  按照上级指示,海陀小镇坚持特色小镇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近年来,赤城县紧紧围绕2022年冬奥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建设京畿休闲度假健身康养首选地为目标,壮大生态旅游业。海陀小镇、赤城温泉、黑龙山森林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已相对成熟,惠及贫困村10余个、贫困户2000余人。今年2月29日,经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赤城县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赤城县脱贫“摘帽”,赤城县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关键词:赤城,平北抗日根据地,海陀小镇责任编辑:李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