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朱艳冰:党报深度报道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来源: 长城网  
2020-09-01 09:44:00
分享:

  党报深度报道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河北日报《大河之北》特别策划的“特别”收获

  河北日报 朱艳冰

河北日报深度报道部副主任朱艳冰分享创作心得。长城网记者 李相伯 摄

  我是河北日报深度报道部副主任朱艳冰,在这里就河北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的策划和采写,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请大家给予指导。

  《大河之北》共见报28期84个版38万余字,收到良好社会反响。这是河北日报献给新中国70年华诞的一份特别礼物,是一次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生动体验,也是我们对党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深度报道出精品的开创之举,体现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组报道的采编创作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创新谋划,敢于尝试

  河北是全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备的省份,但从新闻报道角度进行深度解析还没有人做过。

  2017年“五一”前后,我们时任总编辑桑献凯提议,可否创新谋划一组全面解读河北自然地理特征的深度报道?经编委会同意,河北日报就开始了这次全新尝试。

  接下制定策划方案的任务后,我们开始前期调研,但有两个方面是没料到的。

  一是没料到涉及知识面如此广。地质地貌学,农林草、动物、海洋,以及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等,可谓上亿年从古至今,多领域交叉并现。欣慰的是有各领域专家不厌其烦地讲解,我们硬是啃下了几十本国内外专业著作。

  二是没料到设计规模这么大的方案会通过。但既然让我们来做策划,就要把咱们大好河山的好东西尽可能呈现出来。好在历经半年,几经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的近万字详尽策划方案,得到了河北日报编委会的高度肯定。

  我想,《大河之北》能面世,也可以说是从河北日报拥有的这颗“勇敢的心”开始的。

  二是:立高标准,下苦功夫

  有读者对我们反馈,说《大河之北》写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大开大阖、饱含情感”,这评价过誉了,但却是对我们坚持报道的专业性、新闻性和可读性的肯定。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河之北》见报稿件中的采访现场有400多处,有名有姓的采访对象近300人。可见采写任务之繁重。

  两年时间里,我带着记者跑遍了全省各地。最紧张的时候,上午跟一队记者在河北农大采访,中午从保定赶车回石家庄,下午又去河北师大跟另一队记者采访。

  而且,每篇一万多字的见报稿件,往往要经过五六次“伤筋动骨”的大调整大修改,甚至推倒重写。大家只有一个目标,要保证稿件质量。

  报道完成后,负责执笔的记者,每个人积累的各种读书笔记、采访记录达数十万字。有记者说:“刚刚接手任务时,借参考书是论本的,等到最终完稿时,手边资料都是论尺的。找专家还书,都得用行李箱拉过去。”

  让我们最感到鼓舞和振奋的是,在报道进入冲刺阶段,前几期刊发后不久,省委宣传部就发了一期专题阅评,对《大河之北》予以了肯定。

  三是:讲好故事,再出精品

  为追求“收藏级”效果,我们这组报道在版式设计、图表制作、图片使用等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有读者专门收藏了每一期,说版式精美、图文并茂、气势开阔。

  但最令我们惊喜的是,尽管篇幅巨长,在《大河之北》连载已结束大半年的今天,河北新闻网上各篇的链接点击数仍在不断增长。

  可见,党报选择下大力气做深度、出精品,把信息、知识和思想呈现出来,讲好故事,读者是认可的,是有积极反馈的。

  在这里,我想说两个信息,一个是我们的《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快出书了,要感谢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支持;另一个是,我们已经着手“大河之北”二期,——“河北人文地理解读”系列报道的采写,希望也能给读者一个良好呈现,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