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等5项考古工作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国文明基因。其中,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入选,其为早期定居聚落的文化发展与人群演变提供实物证据。
此次发布的5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遗址坐落于季节性河流赛圪垯沟西岸一低山南侧缓坡上,于2016年坝上地区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2018年至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
该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初步判断,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至少可以分为四期。其中遗址一至三期出土动物骨骼数量巨大,初步研究显示,有牛、鹿、羊、马、猪、狗、鸟、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较大,还有少量鱼骨。动物种属与年龄的季节性表征,为论证该遗址为常年定居聚落提供了证据。遗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遗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国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黍类遗存之一,为探讨黍的驯化与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
业界专家认为,兴隆遗址堆积复杂,发现了大量能反映其独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遗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遗存及周边其他同类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具有填补坝上地区史前考古空白的价值。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房址,长期沿用,反复扩建的居住特点,结合室内葬的发现,为全面探讨聚落组织,信仰习俗等创造了条件。遗址上发现的丰富动植物遗存,为探讨特殊环境地带农业的发生及当时产业结构,为复原当时的环境均提供了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
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兴隆遗址开展工作。“下一步将对坝上地区农业的起源,包括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编年,以及与周边内蒙古东部兴隆洼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继续做深入探索。另外,对于遗址上的这支人群的来源及其生业方式,还要加以深入研究。”(记者 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