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59枚奖牌与35亿元年收的优势转换——河北省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突围纪实

来源: 河北日报  
2020-09-25 10:26:00
分享:

图为位于昌黎县的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葡萄园。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工作人员在查看酒窖中的橡木桶。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那块亮闪闪的金牌,经常会让司徒军回想起不久前一场难忘的比赛。

  一年一度的G100葡萄酒及烈酒评选赛,被专家称为目前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酒类专业大赛。2020年3至6月,2538款葡萄酒和烈酒角逐这一赛事。挑剔的评委逐一品评,最终,茅台昌黎葡萄酒公司生产的葡萄酒杀出重围,获得金奖。该公司董事长司徒军感慨万分:终于站上了全国葡萄酒行业的最高领奖台。

  “2018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各项葡萄酒大赛中,已有59枚奖牌花落昌黎。”近日,昌黎县委书记赵青英在向记者介绍这些奖牌的来历时说,59枚奖牌,带动了年产值35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进口葡萄酒来势汹汹,抢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葡萄酒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惨烈……有专家说,近几年,国产葡萄酒生产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昌黎产美酒,是全国葡萄酒重点产区。挑战与重压之下,昌黎葡萄酒为何依然能散发出香醇的“味道”?

  产业提升的抉择:不再新增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线,两年投资9亿元建酒庄

  记者在昌黎,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不久前,一位外地客商带来了一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葡萄酒项目,想投资建设一条葡萄酒生产线。出人意料的是,该项目被婉拒了。要知道,这意味着把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挡在了门外。

  面对记者的疑惑,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副局长侯秀伟解释:这并不稀奇,从2018年开始,昌黎就不再新增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线;现在,酒庄才是我们的新选择。

  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线与酒庄有何区别?

  侯秀伟带着记者来到了朗格斯酒庄,这是全国第一家用“酒庄”命名的葡萄酒企业。

  朗格斯酒庄依山而建,明黄色的欧式建筑盘踞在半山腰上,周边围绕着绿油油的葡萄园。微风吹过,葡萄园掀起绿浪,阵阵果香扑鼻而来。

  “你看,这就是酒庄的门槛——拥有自己的酿酒葡萄基地。”在葡萄架下,朗格斯酒庄首席酿酒师崔彦志讲起了酒庄的优势: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酒庄对自有葡萄基地有着近乎苛刻的管理,让产品赢在起点。这是工业化葡萄酒生产无法相比的。

  葡萄园里,几位农民顶着日头正弯腰锄草,汗水不时从额头滴下。“在这里侍弄葡萄比在别处要辛苦得多。除草剂、化肥等一律禁止使用。”他们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使葡萄达到有机绿色标准。目前,酿酒葡萄正处于关键的转色期,含糖量正在上升,必须盯得仔细些。

  朗格斯酒庄拥有1800亩酿酒葡萄基地。正常年景,别的葡萄园一亩可产2000公斤酿酒葡萄,但朗格斯酒庄却严格控制产量,亩产不超过500公斤。虽然产量少了,但每一粒葡萄都含有更多的糖分、营养物质等。这样的葡萄,才能酿出好酒。

  酒庄的优势还有很多。侯秀伟说,在国际红酒市场,酒庄酿造的红酒就是高质量红酒的代名词,罗曼尼·康帝、拉菲等国际知名的红酒都是酒庄酿造的。

  “从2018年起,昌黎就对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线说不。”赵青英透露了昌黎葡萄酒的“酿造秘方”:两年多来,昌黎一直坚守这条“红线”。在国内其他红酒产区纷纷扩大产能的同时,昌黎不仅没有在扩大工业化葡萄酒的产能上投一分钱,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压缩产能转型酒庄,投资9亿元用于酒庄的建设、升级。

  目前,昌黎拥有中粮华夏、茅台凤凰、朗格斯、金士国际等12家酒庄。那59枚奖牌,其“主人”全都是酒庄。

  紧抓消费升级机遇:产能一吨未增,产值却增长了10亿元

  大青石垒成的车间古朴无华,水泥筑成的储酒仓今天已难得一见,黑色的酒缸闲置在车间的角落……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人们已难以想象其当初的繁忙。

  “这是中国第一个干红酿造车间。”昌黎地王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世辉,曾参与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研制工作。1983年,原昌黎葡萄酒厂自主生产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并摆在国宴上。很多人评价,这里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一个起点。

  种葡萄、建酒厂、酿酒……年复一年,昌黎葡萄酒产业埋头走了30多年,才有了现在厚实的“家底”,成为全国葡萄酒重点产区。

  如今,昌黎为什么对酒庄情有独钟?在侯秀伟看来,这些都是被市场倒逼出来的选择。

  “最高峰时,昌黎葡萄酒产量占全国的26%。”在赵世辉简单的描述中,记者感受着昔日的辉煌:当时昌黎大街上到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有运红酒的,有运葡萄的……昌黎的酒厂也遍地开花,最多时达58家。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红红火火的市场,变化竟会来得如此突然。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此后不到10年时间,进口葡萄酒就抢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赵世辉说。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证实了他的说法:2019年中国进口葡萄酒61245.88万升,占据了全国葡萄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市场的变化,让国内葡萄酒产能过剩的弊端也显露无遗,大部分酒企陷入了拼成本的恶性竞争。

  “2010年前后,市场上最便宜的干红葡萄酒一瓶只卖几元钱。而酿造一瓶干红葡萄酒需要一公斤酿酒葡萄,一瓶酒的售价甚至连买葡萄的成本都不够。”赵世辉说。

  进口酒的冲击、低端竞争的困扰交织在一起,让高歌猛进的昌黎葡萄酒产业一度陷入低潮。

  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经典论述:“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适者生存,昌黎葡萄酒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吗?

  过程很艰辛,但嗅觉敏锐的企业还是找到了突破口: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低端市场产能过剩,高端市场却供不应求。即使在国际红酒市场,高档红酒依然是稀缺产品。

  捕捉有效需求,加快向酒庄转型,正是昌黎葡萄酒产业面对市场挑战做出的“最积极反应”:

  金士国际酒庄用种植中药材的标准种植酿酒葡萄,用制药级的环境酿制葡萄酒,该酒庄被专家称为“葡萄酒行业一颗崛起的新星”;

  茅台昌黎葡萄酒公司董事长司徒军亲自操刀,给产品“瘦身”:400多种产品只保留了30多种,突出酒庄酒的核心位置,企业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

  作为河北省葡萄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华夏长城以华夏酒庄为基础,在高品质道路上越走越稳;

  ……

  转型两年多,昌黎葡萄酒产能一吨未增,产值却增长了10亿元。

  产业链再延伸:卖风景、卖康养,打造中国的“纳帕谷”

  今年开春葡萄上架以后,华夏长城副总经理杨雪峰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葡萄园去看一看。

  “今年是种葡萄的好年景,降雨少、病虫害少,结出的葡萄最适合酿酒。”8月11日,杨雪峰在葡萄基地里摘下一粒葡萄,放进嘴里尝了尝,一脸憧憬。

  一粒葡萄,经过采摘、破碎、发酵、窖藏……变成了香醇的葡萄酒。这期间拉动了种植、酿造、橡木桶生产、彩印包装、酒瓶制造、塞帽生产等数十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在昌黎,一瓶葡萄酒从葡萄种植到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当地完成。”侯秀伟说。

  就拿酒瓶来说,昌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瓶制造企业索坤集团,一天就能生产200万个各式各样的玻璃瓶。再比如小小的软木塞,昌黎年产量超过一亿支,不仅能满足当地企业需要,还销往全国各地。

  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昌黎构建了一条完整的葡萄酒产业链。

  如今,这条产业链仍然在不断延伸,且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我们不只卖葡萄酒,还卖风景。”杨雪峰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沿着旅游线路走了一圈。

  背靠碣石山,面朝黄金海岸,山海美景尽收眼底。一路上,有葡萄园里诱人的果香,有亚洲最大酒窖的壮观,还可以亲眼目睹一颗葡萄变成葡萄酒的奇妙过程。

  “华夏长城旗下的华夏庄园,是全国葡萄酒行业唯一一个4A级旅游景区。”杨雪峰介绍,去年华夏庄园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和华夏长城不同,金士国际酒庄除了卖酒,还卖“康养”。金士国际酒庄总经理王高峰介绍,酒庄的股东是天士力控股集团,这是一家天津的制药企业,在康养领域有独到的优势。酒庄建有居家康养示范区,未来还将配套建设一个二级甲等医院,成为京东地区生态居家康养目的地。

  转型酒庄,为昌黎葡萄酒产业链延伸打开了一扇窗。

  “现在,我们的每一个酒庄都是一个旅游景点,卖风景、卖康养。”侯秀伟介绍,近年来,以“赏葡园风光、历酒窖隧道、观欧式酒庄、品昌黎美酒”为主题的“昌黎葡萄酒文化康养度假游”日渐兴起,去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产业链每延伸一步,都让当地农民找到了挣钱机会。现在昌黎“吃”葡萄业的农民越来越多。有的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有的在酒庄葡萄基地、康养基地、旅游景点务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叫纳帕谷。纳帕谷酒庄林立,既盛产享誉世界的葡萄美酒,也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每年近4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潮涌而来,旅游收入甚至超过了葡萄酒产业的收入。

  一位美国葡萄酒专家在昌黎逗留数日,品尝了美酒,饱览了风光,由衷地说:这里有希望成为中国的“纳帕谷”。(记者 郭猛 许卫兵)

关键词:昌黎,纪实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