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任然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0年8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统计表。数据显示,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依然位居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第一位,占比达28.1%。据统计,截至9月27日,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曝光152起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典型案例。
近几年来,每到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发出通知、出台禁令,对相关违纪行为进行曝光、提醒,已经成为各级纪检机关的节前标配动作。今年“双节”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集中曝光,其中就包括多起“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案例,既延续了惯例,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大数据来看,节日的确是违纪行为发生的“重点时段”。截至9月27日,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曝光152起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典型案例。在违纪行为发生时间上,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是相关违规行为的“波峰”,占比高达50.7%,其中,发生在春节、中秋假期的问题最多。由此可以说,抓好了节日这个窗口,对“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的治理就将成功一半。
应该说,随着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盯紧”,节假日送礼之风近些年有明显改善。但也要注意的是,从总量上看,它的数量仍比较多。如8月份的数据显示,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依然位居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第一位。这或是因为,相较于其它一些更显性的违纪行为,节日送礼、收礼往往包裹在“人情往来”“走亲访友”的幌子之下,既容易让一些公职人员心存侥幸,也加大了监督难度。
不是说公职人员不能有“人情往来”,但哪些“人情”可以有,哪些“人情”触碰了底线,这个并不难辨别。而且从自我意识上,公职人员也应该要对一些“变味”的人情往来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能小视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恩小惠”的“杀伤力”。对此,纪检监察报已经说得很明白——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战战兢兢收受烟酒茶、小红包开始,到肆无忌惮收受贵重礼品、巨额礼金,最后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近些年不少落马官员的“故事”,都一再印证了这一点。
每年各级纪检机关的“定时”提醒,并强化相关案例的曝光,是一种警示教育,实际也是监督的一种,它有利于让社会对“收送礼”形成更强的监督氛围。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实质性的监督约束,将“不敢收、不能收”落到实处。如节假日也往往是操办各种宴席的重点时段,而今年以来,利用生日寿宴、子女升学等时机收受礼品礼金的现象,占到曝光的违纪案例总数的34.8%。对这类现象进行有效监督,无论是鼓励社会监督举报,还是加强内部执纪,其实并不难。
依据曝光的违纪大数据,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这152起案例中共有108起存在多次收送礼问题,有的持续时间长达近十年。如西安市长安区原房管局市场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冯宏武从2010年到2018年历年春节前,先后9次收取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拜年礼金共计6.6万元。这一现象表明,在对违规收礼问题的治理上,要通过长效治理机制来防止“增量”,也要及时揪出那些“不知收敛”的“老手”。
二是,为了逃避监督,送礼收礼形式也改头换面、花样翻新。如通过电子红包、电子礼品卡、提货券等收送礼品礼金;避开关键节点,错峰收送节礼;通过网购、快递直接寄送礼品等。这些都提醒相关的执纪监督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被形式“外表”所迷惑。
发生在节假日的违纪现象,其实只是“四风”问题的一个面向之一,对它预防、监督,本质上还是“功夫在平时”。但节假日前作出相应的曝光、提醒,并强化针对性的执纪监督,依然很有必要。它释放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对“四风”问题的整治,并无丝毫放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