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脱贫“冀”忆】民间实物故事丨老水缸变身“创意花盆”

来源: 长城网  
2020-12-23 19:51: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闫航

  实物:教场村的“老水缸”

  故事:现代化气息和乡土气息相结合的民宿错落有致,旁边一个个水缸,见证着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教场村的风雨变迁和致富足迹。

  回忆过去,村党支部书记魏向朝脸上流露出几分苦涩:“村民们守着独特的好风景,却过着贫困的日子。”

  老村转型新生,魏向朝带着乡亲们趟出了一条路:依托临近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滦州古城的优势,围绕服务京津旅游市场,发展民宿旅游。富不忘本,老水缸又发挥了新作用,摇身变成景观花盆,扮靓教场村。

魏向朝讲述教场村老水缸在新民宿“上岗”的故事。长城网记者 闫航 摄

  讲述者:滦州市教场村党支部书记魏向朝

  我叫魏向朝,我生长的地方叫教场村,原名教军场。辽国天赞二年(923年),辽太祖始建滦州并在此地驻军,设立教军场操练兵马,后演变为“教场”,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见证村民致富的老水缸就“藏”在这个千年古村,彼时它是家家户户的命脉源泉,此时它是崭新民宿旁的景观花盆。

以前家家用的老水缸变身“创意花盆”。长城网记者 闫航 摄

  老水缸,谁离得开呢?

  以前,我住的小平房冬天漏风,夏天热。拿着葫芦瓢,在水缸里舀上一勺清澈甘甜的水,就觉得日子过得不赖。那时候,淘米、洗菜、蒸馍、熬粥……样样都得依靠水缸。水是甜的,做出来的饭也香。每家的孩子吃饭时,都会把碗里最后一点饭扒拉干净。

  时移世易,自来水普及之后,水缸就完成了使命,面临着“下岗”。

  在这个相对闭塞、普普通通的小村子,难道村民除了收拾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外出打工或是做小买卖,就没有致富的路子?

  教场村的“逆袭”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我担任教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带领着乡亲们致富。

滦州市教场村特色民宿。长城网记者 闫航 摄

  教场村座落在滦州市区东部,距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滦州古城约1公里,距滦州市火车站约5公里。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我开始引导村民发展民宿旅游。

  穷要拔根,富不忘本。在转型特色民俗村中,老水缸重新“上岗”,变成一个个别致的景观花盆,装点着我们的村子。

  不远处,一家名叫花语花园的民宿,特色十足,赶上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爆满。这家民宿负责人是一对“父子档”,父亲李玉顺负责栽种花草、打理房前屋后、迎客接待,儿子李央负责规范、设计和网络平台推广,自从父子俩闯进民宿行业,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

摘掉了“贫困帽”的陈永在教场村的保洁公益岗工作。长城网记者 闫航 摄

  千年古村焕新,现在教场村的170 户中,有102 户在经营民宿,占到了全村的60%以上,年接待游客10万人, 一年可增收300多万元,借此也帮助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掉了“贫困帽”的陈永现在在村里的保洁公益岗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曾做过心脏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里惦记着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关键词:脱贫“冀”忆,民间实物故事,花盆责任编辑:高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