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王林红
“趁着能干,尽量多干点,多挣点钱。”1月5日,在位于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北侧的一个扶贫车间里,52岁的韩彦荣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
在这里,她做的主要是“台面上的杂活”。“做日工,不太累,一个月的工资是1900元。”说着,韩彦荣笑了。
这是一家以生产箱包为主的扶贫车间。车间里,像韩彦荣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共有30多个,占所有员工的40%。
“招工时,我们优先使用贫困人口。”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谢钢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原先在外地,看到阜平县的招商信息后,就把企业搬到了这里,“我们想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同时,这里的人工成本也比较低,有利于企业发展。
韩彦荣在扶贫车间打工,每月能挣1900元。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韩彦荣的家位于不远处的龙泉关新区,从扶贫车间步行到家,只需要10多分钟。“我们是2019年搬过来的。我和两个儿子,一家三口人,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跟着韩彦荣的脚步,记者走进她的家里,窗明几净,暖意融融。“搬过来之后,除了在扶贫车间打工,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收入300元。
2020年,韩彦荣一家的人均收入达到8900多元。“这种日子,过去根本想不到。”她说。
在搬迁后的新房子里,韩彦荣(右一)向父母介绍近期的生活情况。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韩彦荣所说的“过去”,是易地搬迁之前。那时候,韩彦荣一家住在离龙泉关新区20里之外的大胡卜村。村子地处深山之中,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全村64户居民中,5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10多年前,一场车祸让本来就不太富裕的韩彦荣一家雪上加霜。“我的脑袋受了伤,失去了记忆。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花了3万多元。”韩彦荣说,当时,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丈夫打零工的收入来维持,“入不敷出,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是借来的。”2014年,她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年之后,韩彦荣的身体渐渐恢复,此时,她的丈夫却因病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到韩彦荣的肩头。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等方式,韩彦荣和两个儿子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2018年,韩彦荣一家实现脱贫。
“如果能再找些活儿干,或许收入可以更多一些。”韩彦荣说。然而,作为一名身体瘦弱的家庭妇女,在大胡卜村,她常常“没活儿可干”。
阜平县大胡卜村党支部书记王利花(后)在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易地搬迁给韩彦荣和她的乡亲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阜平县易地搬迁村之一,2019年7月,大胡卜村村民全部搬进了龙泉关新区。“这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共安置508户1403人,涉及3个整体搬迁村和6个部分安置村。”大胡卜村党支部书记王利花介绍说,搬迁之后,村里借助扶贫车间、手工插花和公益岗位等,实现了家家有人上岗就业、户户都有工资收入。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340元。
“现在,我的大儿子在外打工有收入,小儿子也考上了大学,日子越来越好了。”韩彦荣说。
易地搬迁后,韩彦荣步行10多分钟就能赶到扶贫车间打工。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同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阜平县三岔村的刘小平,易地搬迁到县城附近的鑫龙豪园后,借钱开办了一家服饰加工厂,不仅自己实现了就业,还帮助其他易地搬迁的脱贫人口找到了活儿干。“厂里一共安排了38个脱贫人员就业。”刘小平说,她的想法是,不仅要自己富起来,还要拉扯搬迁过来的脱贫户共同致富。
今年46岁的黄俊兰是从阜平县银河村搬迁过来的脱贫户,也是刘小平的员工之一。“小平带着我们干,把利润的很大一部分都让给了员工,我们很感谢她。”黄俊兰一边干活,一边说,“我在这里,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
刘小平(左)和正在工作的黄俊兰交流心得体会。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阜平县扶贫办副主任耿利红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阜平县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体搬迁49个行政村、466个自然村,搬迁人口537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50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搬迁人口全部脱贫。
刘小平(中)向耿利红(右一)、贾永亮介绍企业的生产情况。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工作中,我县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两区同建’,安置区建到哪里,产业园区就跟到哪里,共配套建设手工业加工厂、养殖园区、种植园区、高效林果基地等248个。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等手段,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阜平县就业服务局局长贾永亮介绍说,仅扶贫车间,全县就已认定15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73人,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在全国性会议上,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经验,得到了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