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田学斌:建设制造强国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2021-02-27 15:19:00
分享:

  作者简介:田学斌,男,河北武安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博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任务,特别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是坚持目标导向,放眼全球产业链,立足我国制造业由大转强关键阶段,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前瞻性部署。这是坚持问题导向,避免产业空心化、低端锁定,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能力,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性安排。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稳步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实现了稳定巩固和发展。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大而不强,基础技术支撑不足,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面对逆全球化新形势,部分国家对中国实施产业、科技封锁,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外部市场空间受挤压、生产要素成本高企、制度性交易费用提升等多重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紧迫性,高度重视全产业链绿色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制造业供给质量体系优化升级,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大力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实体之根,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载体。贯彻落实《建议》,就要突出实体导向,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在“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宜稳定在30%以上。这是考虑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市场需求供应稳定、外部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化人口不断增加情况下的一个比重。当然,稳定制造业比重并不是要设定一个约束性的目标值,而是在供给适配需求度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高效运行状态下的一个预期性目标。

  坚持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方向。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制造业发展全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持续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应用、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化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以绿色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严格实施新增产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杜绝新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模式广泛应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产业整体性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绿色管理一体化构建,推广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规划科学、优惠政策配套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的绿色环保工业园区,创新绿色园区管理模式机制,充分发挥投资评价的“亩均效益”导向作用,以“亩均论英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园区内同类产业和异质产业有效结合,形成上下游相互支撑、前后向集约高效、供应链稳定可靠、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园区发展新格局。

  接优锻强优势产业长板。坚持安全可控、高效可及原则,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接优锻强长板,实现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增强高质量标准供给能力,努力增产品、创品牌、定标准,抢占市场制高点,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进一步巩固提升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配套优势、市场优势和先行优势的传统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稳定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保持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嫁接融合一批“杀手锏”技术,提高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紧密对接先进科技、世界领先产业新发展新趋势,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强化提升制造业基础原材料、零部件、基础技术、工艺环节等的标准质量,突出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突破性、牵引性、示范性攻关攻坚,持续推进先进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主动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物理地理空间、原材料供应、人力资源保障、生产基地布局、交通通道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近距离、可及性布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制造强国无不拥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对产业生态和行业发展举足轻重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9年我国42家制造业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而2004年仅有4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在人才、品牌、文化、商业模式等要素形成创新能力、标准话语权、国际公认度等方面,中国制造业领域真正拥有的世界一流企业仍然为数不多。

  培育优秀制造业企业,要针对“大而不强”问题,对标世界一流,赶超国内先进,下大力气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区域领军企业加快整合重组,以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盈利能力,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价值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活力实力竞争力。

  培育优秀制造业企业,要瞄准产业链中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环节,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加快出清僵尸企业,为优势企业成长腾出更多空间。进一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扶持优势企业提升品质和品牌认可度、占有率,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美誉度高、品牌影响力大、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群,培厚垫高制造业企业发展基础。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带有历史性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应当着眼于弘扬企业家精神,畅通企业成长各领域各环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突出竞争公开,强化开放包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更高品质的地方环境,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与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制造强国建设相协调的企业成长环境,吸引汇聚更多国内外各类企业开展高频次、高质量的交流学习、融通互鉴,一批批活力、实力、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企业就会不断涌现。

  三、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

  “十三五”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各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逐步加快,制造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在“十四五”时期,要继续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充分利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的有序转移与合理布局,着力构建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产业承载能力,统筹城市布局的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出发布局适合本地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制造业。

  坚持在优化制造业布局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布局在对接空间优势产业中实现嫁接改造、优化提升,在跨行政区域优势产业联动发展中实现分工合作、优化升级。逐步优化制造业布局,支持各区域因地制宜、分工合作,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原则,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区域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当然,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制造业的集聚规模也不能无限扩张,大城市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制造业集聚规模。

  四、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是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转变化解过剩产能的思路,用“负面清单”方法,告诉企业不能做什么。优化培育先进制造业的途径,用正面清单方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增强企业自主发展、创新升级的自主性和内生发展能力。

  二是面向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是按照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前提。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向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等。同时,结合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地区资源禀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稳定性、连续性,主动维护统一开放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一个能够反映禀赋稀缺性的充分竞争的市场。

  三是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完善政策性金融,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等金融工具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对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加强科学规划,提高用地弹性,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土地统筹利用力度,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需要。

  四是进一步落实落细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标国际一流,瞄准制约市场主体、制造业发展的淤点、堵点、难点、痛点,突出抓主要矛盾,大力抓落地落实。进一步优化政务流程,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减少环节手续,降低办理时限,优化数据共享,推进信息联通共用,打通政策制定到窗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市场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加大政务失信行为惩治力度,统一监管标准、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