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冀”忆初心·寻访“红色镇馆之宝”⑮|丁玲纪念馆:明灯照耀前行路

来源: 长城网  
2021-03-22 14:06:48
分享:

  寻访小分队:记者 苏晓瑞 章紫薇 见习记者 刘晓璐 王雨虹

  风雨沧桑,岁月峥嵘。

  近百年来,在张家口广袤的土地之上,不仅撒下了无数先烈滚烫的热血,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英勇奋斗的足迹,更有红色革命文化深植其中。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迎来第一次解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大批文化机关、团体、学校迁到此。到1946年春,张家口聚集了100多位解放区的著名作家、艺术家等,这使张家口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解放区的文化中心。

  一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中国当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和张家口涿鹿这片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46年,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来到了桑干河畔的温泉屯。两年后,她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在温泉屯一隅,有一座古朴雅致的中式庭院,是土改时期丁玲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如今,这里已建成为丁玲纪念馆,记录着这位“文小姐”和“武将军”的芳华岁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城新媒体记者走进丁玲纪念馆,聆听那段为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而奋斗的光辉岁月。

  照亮温泉屯的“马灯”

  1945年底,丁玲和丈夫陈明从延安来到了晋察冀解放区的张家口。

  1946年初夏,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传达到了张家ロ。丁玲和丈夫陈明立刻报名,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他们把两个孩子留在张家口,奔赴农村土改第一线,来到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

  当时的温泉屯是一个有着近200多户人家、900多口人的村庄。当时,在内战逼人的形势下,要尽快完成土改,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尽快地把握全村的阶级状况,工作组进村后,白天组织开展土改运动,利用晚上的时间走家串户,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农民情况。

  平易近人的丁玲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心。茶余饭后的夜晚,丁玲便同当年温泉屯村的党支部书记曹永明一道,走进农民家中进行调査研究和宣传工作。

  讲解员张启传介绍丁玲使用过的“马灯”。长城网见习记者 王雨虹摄

  “为了更方便夜间到村民家里做土改工作,丁玲还带来一盏马灯,也就是我手上提着的这一盏。在此之前,村里还普遍使用着煤油灯,这盏马灯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先进了,也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光明。”讲解员张启传告诉记者。

  饭桌前,丁玲在这盏马灯下,耐心细致地给乡亲们讲解土地改革政策,帮他们算剥削账,引导他们认识“谁是土地的主人”。后来,她又调来了多盏马灯,组织村民们开展唱戏等文艺活动。

  短短18天的时间里,工作组通过贫雇农会、中农会、妇女会等多种形式,结合算账诉苦,启发农民的觉悟。

丁玲工作过的屋子。长城网见习记者 王雨虹 摄

丁玲使用过的圈椅。长城网见习记者 王雨虹 摄

  1946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温泉屯的土改工作胜利完成。这时候,向晋察冀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已经从北边逼进张家口,怀来东线战场的隆隆炮声,不断传来。根据上级指示,参加土改的工作队实行战略转移。

  农历八月十六,丁玲和工作组的同志们一起,满怀依恋之情离别了温泉屯。她站在村西的土岗上,望着依依不舍的乡亲们,挥动着双臂大声呼喊着,“乡亲们,我会回来的!”

  当丁玲从张家口撤走时,一幅中国农村土地革命的壮丽图景已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她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

  到达阜平之后,丁玲以自己对人民的忠诚,写下了以温泉屯土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千河上》,1951年荣获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斯大林文艺奖,并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

  丰富农民生活的“留声机”

  1953年秋,丁玲第二次回到温泉屯,当她看到生活的改善与文化的贫乏在这块土地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主动拿出五千元稿酬,在村里购置了四间房,购买了图书、乐器等,在温泉屯建起了文化站。

丁玲捐赠的留声机。长城网见习记者 刘晓璐 摄

  “这个文化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第一个农民文化站。我手边的这台留声机是当时丁玲捐赠给她的农民朋友曹永明的叔叔的。50年代,在张家口一带民间很少有留声机,十分珍贵。曹永明的叔叔后来又将这台留声机送到了农民文化站,用以丰富农民们的文化生活。”讲解员张启传介绍到。

  曹永明四次进京探丁玲

  丁玲在桑干河畔的温泉屯开展土改运动期间,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主人公张裕民的原型就是当年温泉屯村的党支部书记——曹永明。

  当年的曹永明还不到30岁。那是春耕季节,一天,曹永明正在田间劳作,走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中年女人说:“你是老曹吧,我叫丁玲,是从延安来的,来咱们这儿搞土改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和丁玲接触最多的便是曹永明。工作之余,老曹最爱和丁玲在一起,听丁玲讲她的历史,讲她的军旅往事。而丁玲也特别欣赏老曹的朴实、果敢和坚韧。

曹永明的儿子曹树林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记者 苏晓瑞 摄

  如今,曹永明的儿子曹树林仍然生活在温泉屯。记者走进他的家,和他重温了父亲和“丁玲姑姑”延续一生的友谊。

  “我印象中的丁玲是一位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女干部。我爸他们都叫她‘丁大姐’,像我们这种孩子们叫她‘丁姑姑’,大家伙儿有什么忧虑、苦恼都愿意跟她说。”曹树林告诉记者。

  丁玲离开温泉屯后,曹永明还应丁玲的再三邀请,带着4岁的曹树林到丁玲北京的家中做客。见到曹永明和儿子的一瞬间,丁玲高兴地说:“终于盼来了桑干河畔的‘娘家人’。”

  就这样,曹永明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丁玲的友谊持续了一生。曹永明一生中曾有四次进京探望丁玲,丁玲每次回到温泉屯之时,也一定要到老曹家吃上一顿家乡饭“抿抿曲”。

  “丁玲搬过好几次家,但她家一直都布置得非常朴素。我们几次到北京探望,都是丁玲自掏腰包招待我们,给我们安排吃住,而且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曹树林回忆到。

  “老曹,回去教育孩子们好好劳动,靠自己吃饭。”这是曹树林记忆里丁玲对父亲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父亲对曹树林一直以来的教诲。

  红色文化在温泉屯传承

  1995年,当时的温泉屯乡政府为了纪念丁玲为温泉屯所做出的贡献,兴建了丁玲纪念馆,让“丁玲精神”在这里扎根,一代代传承下来。

  温泉屯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规划建设百里葡萄长廊、丁玲第二故乡葡萄观光园等,确定“一点两园两区”发展格局,以葡萄产业带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以文化旅游促进产业提升,进一步提升桑干河文化影响力。

  丁玲纪念馆,让更多农民群众拥有他们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充分享有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从中受到鼓舞与良好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许许多多的游客也慕名来到这里,体验红色文化,感受“丁玲精神”。目前,温泉屯丁玲纪念馆已成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丁玲的铜像。长城网见习记者 王雨虹 摄

  “到群众中去做百姓的贴心人。丁玲同志用自己的土改实践,诠释了党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浓浓的为民情怀,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并把这个实践得以升华,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今,太阳依然照在温泉屯,依然照在桑干河上,作为新时期丁玲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落到实处。”温泉屯镇党委书记李淑艳说。

温泉屯镇党委书记李淑艳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记者 苏晓瑞 摄

  如今的温泉屯,山清水秀,葡萄飘香。温泉屯的人民群众循着深植在这片热土的红色基因不断探索,让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走进生活。一代又一代的温泉屯人不懈努力,把这片土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发展为今天产业兴旺、幸福宜居的新型乡镇。

  策 划:邵荃 王悦路 郑世繁

  文 字:章紫薇

  视 频:王雨虹 刘晓璐

  出 镜:刘晓璐

  海 报:王晶

关键词:“冀”忆初心·寻访“红色镇馆之宝”,丁玲纪念馆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