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系列报道——— 张垣大地写青春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  
2021-07-06 18:42:43
分享:

  “敌人 ‘扫荡’ 我转移, 放下背包就学习” “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 是华北联合大学师生风风雨雨战斗生活的写照。 当时的张家口, 竖起一面跟着共产党求解放的信仰之旗, 吸引了全国各地仁人志士的目光,一批又一批怀揣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 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封锁线, 奔向张家口, 涌进华北联合大学这所红色学校的大门。

  华北联合大学敞开 怀抱, 不负厚望, 以其鲜明的办校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原则, 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有理想、 有信仰、 有才华、 有献身精神的干部和专业人才, 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 奠基和孕育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新型正规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记者 王守刚

  ●上期回放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承载着革命重任的大学在张家口留下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洛阳外语学院、 内蒙古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前身, 都从这方土地上走了出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领导人、 科学家、 艺术家。

  1939年7月12日,华北联合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一起, 从延安出发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历时6年的辗转迁移,历尽艰辛,1945年8月底,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来到塞外张家口。在这个刚刚解放的省会城市, 华北联合大学开启了为新中国城市管理和建设培养人才的厚重历史, 同时, 奠基和孕育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新型正规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顺着张家口市区建国路北行,穿过巍然矗立的报业大厦,越过市中院绿树掩映的围墙,很快会看到位于路西侧的市第十中学。这段路,穿越历史,带着我们走进上世纪40年代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走进青春飞扬的华北联合大学。

  市第十中学的操场上跃动着矫健的身姿,教室里飘荡着欢乐的歌声,青春绽放、激情飞扬,一如当年华北联合大学青年学子们在这里的风采。高楼耸立的校园一角,绿树成荫的芳草地上,两间像土地一样颜色朴旧的房子静穆在岁月里,默守着曾经的辉煌。房子前面花岗岩筑成的亭子上赫然写着“华北联合大学”旧址。这里是市第十中学校史馆。

  2021年5月12日,在市第十中学校史馆前,“走红色足迹,立报国之志”庆祝建党100周年徒步拉练活动隆重举行,400多名师生参加活动。活动中的一幕非同寻常———中国人民大学为市第十中学授牌,在这里设立“奥运研修及体育教学训练实践基地”。人大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磊教授和参加活动的嘉宾一起参观了华北联合大学旧址,重温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办学的光辉历程,向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精神血脉的先辈致敬。

  1945年8月底,华北联合大学400多名师生告别延安,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来到刚刚解放的张家口市,开启了华北联合大学在城市办学的伟大实践。百废待兴的塞外山城因为华北联合大学的入驻而生机盎然,进一步迸发出青春的活力。

  位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内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曾为日寇的国民学校,现作为市中院大审判庭仍在使用。陈亮 摄

  华北联大校旗在张家口高高飘扬

  宗旨: 培养青年参加新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建设工作。

  院系: 暂设以下各院系: 法政学院、 文艺学院、 教育学院。

  学程: 按各院系分二至三年毕业, 并设短期补修班。

  名额: 本期招收新生八百名。

  ......

  地点: 报名及考试皆在张家口市东安大街本校校部。

  1946年2月20日, 华北联合大学连续在 《晋察冀日报》 发表了这样的招生简章, 面向全国招收新生。

  华北联合大学随军进入张家口后, 立即恢复学校全称, 复校上课,开始在城市稳定办学和正规化建设。学校恢复和重建了原有的文艺学院和法政学院, 扩大了教育学院, 还先后合并了华北文艺工作团, 成立了外国语学校和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外语训练班等, 成仿吾担任校长,林子明担任教务长, 一切按照既定的方针向新型大学的道路迈进, 致力培养和造就革命的先锋队。

  华北联合大学的校旗在张家口这方刚刚解放获得新生的红色土地上高高飘扬, 竖起的是革命信仰之旗, 是探索科学报效祖国的理想之旗, 很快吸引了全国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的目光。 从城市乡野, 从大江南北, 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为了心中的信仰纷纷涌入张家口, 报考华北联合大学。 为了拦截进步青年学生, 国民党当局和军队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南口设立了严密的岗哨, 致使求学之旅险象环生。 然而,追求真理怀揣革命理想的青年们不顾危险,冲破重重关卡和封锁,风尘仆仆地奔向华北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走进华北联合大学的校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还有很多来自国统区的青年学生,他们起初是带着好奇和新鲜来张家口参观的,当置身华北联合大学的校园,看到校长成仿吾穿着又肥又大的八路军军服,看到知名诗人艾青脚踩一双黑色土布鞋,看到联大师生见面时既不称职务又不叫先生或老师, 而一律统称 “同志” 时,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便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在华北联合大学唱响慷慨激昂的青春之歌。

  不久,教育学院、法政学院、文艺学院招收了800名新生,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让这些年轻学子没想到的是,无论他们来自何方,在学校上学的学杂费、讲义费及住宿费一律免收。甚至对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学校还酌量供给衣食被服。 这些 “新鲜”事,春风般抚慰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学子们在塞外张家口找到了温暖大家庭。

  1946年6月,外国语学院在张家口成立。

  华北联合大学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仅保留的一个教育学院,发展到拥有教育学院、 法政学院、 文艺学院、外国语学院四个学院和一个文艺工作团的综合大学, 学员多达1000人,教师400人。他们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汇入到张家口火热的革命洪流中。

  文化名师点燃青春梦想

  “大学之大, 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办学期间,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学习环境相对稳定, 课程与教学都有了保障。 学校不仅有固定的教室、 宿舍, 而且有图书馆和运动场地, 教学工作步入正规化、 规模化, 趟出一条建设 “新型正规化” 高校的探索之路。 特别是一批文化名师登上讲台, 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也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

  据河北北方学院张金辉老师所著《晋察冀边区首府文教事业研究》 一书中所述, 1945年末, 云集张家口的延安、 晋察冀两地的文化名人达3000人之多。 在校长成仿吾的带领下,华北联合大学建立健全了机构设置,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机构和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管理团队,华北联合大学成了当时华北解放区的最高学府。

  众多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和专家走进华北联大,从事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实力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 诸如艾青、吕骥、丁玲、邓拓、萧三、沙可夫等文化名人都曾兼职或专职担任华北联大的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知名教师, 学识渊博, 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对革命事业充满激情,他们结合自身投身革命事业的亲身经历传道授业解惑,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青年学子,为学校培养优秀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做出突出贡献,也成为华北联大改善办学条年、 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穗密密的挤着。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肩头了。高粱遮断了一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黑。从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走过了这片地,又到了菜园地里了,水渠在菜园外边流着,地里是行列整齐的一畦一畦的深绿浅绿的菜......这是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一个片段, 取材于1946年秋天涿鹿大地的丰收景象, 作者丁玲。 当时,丁玲兼职于华北联大,她与作家、诗人萧三等随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深入到涿鹿县温泉屯参加土改。

  位于市第十中学院内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已成为学校校史馆。 陈亮 摄

  欢快的秧歌沸腾大街小巷

  敲起锣鼓响连天, 咱们的秧歌扭得欢。

  先向大家问声好, 再给同志们拜个年……

  锣鼓激越, 歌声阵阵, 红绸飘舞, 宽阔而又略带斜坡的东安大街上,400多名华北联大的师生扭着秧歌走了过来, 欢乐与激情共舞, 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豪情震撼天地……这是一幕真实的历史场景, 是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秧歌队参与地方文化宣传而进行的街头表演。

  直接投身革命文化宣传事业,是华北联大培养人才、 强化教育效果的具体要求和行动,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红色张家口得到最早的落实。 在演出 《白毛女》 时, 扮演黄世仁的演员陈强, 因入木三分的表演差一点被入戏太深的观众暴揍一顿。

  华北联大有一支出了名的秧歌队, 师生们从东山坡原日本国民学校的校舍出发 (即现在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驻地), 扭着秧歌走向大街小巷, 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之后的日子里, 这支秧歌队扭到了石家庄, 扭进了北京城, 一直扭到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扭到布达佩斯国家剧院的舞台上, 扭进世界青年联欢节大会的会场, 成为一段融入红色血脉的佳话。 后来, 为了纪念在布达佩斯国家剧院演出成功, 陈强给他的儿子们起名为陈布达、 陈佩斯, 陈佩斯就是如今享誉全国的 “喜剧大王”。

  天上的星星北斗星为头,

  地下的百花牡丹花为首,

  毛主席领路走在前头,

  张家口人民建设张家口幺咿呀嘿……

  《打花鼓》 是华北联合大学教师贺敬之特意为解放了的张家口编词, 并按 《小放牛》 的曲调演唱的曲目, 因歌词亲切上口、 旋律耳熟能详, 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曾在清水河通桥另一侧的人民剧院里,由陈强和林白表演。

  1946 年2月是张家口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和山城的市民一起迎接这个历史性的新春。 王昆和叶央的《兄妹开荒》、 吴坚和孙岭的 《夫妻识字》 赢得现场掌声雷动。 北风呼啸的春节, 因山城人民翻身得解放而喜气洋洋, 因华北联合大学师生的文艺宣传而异常热闹。

  春节过后不久, 华北联合大学组织了两个慰问团, 到前线慰问人民解放军。 4月, 张家口选举市参议员时, 华北联合大学又组织大秧歌队表演庆贺。 据老人们说, 有些买卖人抛下生意不做, 跟着秧歌队看一天。 当时, 在华北联大, 人人爱唱歌, 处处有秧歌。 多个院、系、 班, 把扭秧歌当作早操内容之一。

  火热的青春镌刻张垣大地

  华北联合大学把学校教学和革命工作联系起来, 把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坚持教育与现实斗争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靠实践提升工作能力, 收到了良好效果, 成为华北联大保持旺盛办学生命力的 “金钥匙”, 为学生投身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北联合大学除了组织同学们参与地方的文化宣传、 教育指导和政治民主建设外, 还配合城市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把火热的青春镌刻在张垣大地。

  1946年 7月, 华北联大的大部分师生深入到宣化、万全、涿鹿、怀来等县区实习,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之中。他们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进乡入村入户帮助政府推行耕者有田的政策,了解农民需求,感知百姓希望。师生们在贫农家里吃派饭,帮助老乡洗衣服,熟知农民的生活,感受百姓的情感。在参加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帮助农民获得土地的同时,学习到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生动知识,对党的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积累了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在孔家庄一带,师生们帮助农民算收成账,帮农民发展生产出主意,为他们表演节目,并取材于农村真实故事创作出 《有了土地多生产》《诉苦》 《佃户村》 等剧本, 配上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表演形式,甚至让农民做导演,演出深受农民欢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加土改的热情, 推动了土改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知名作家丁玲以土改工作为背景推出的巨著,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为了使学生尽快成长为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华北联合大学争取一切机会组织学员到农村, 到工厂,到连队, 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锻炼劳动技能, 密切联系群众。 1946年4月,华北联合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加了挖修市外西沙河的工程。

  正当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充分实施并不断取得成果之时,1946年10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 向解放区疯狂进攻。 10月底,华北联大随解放军从张家口撤出。师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留下深深足迹的塞外山城张家口, 经八百里行军, 在河北束鹿县 (辛集市) 集结,直到1948年在正定县成立华北大学, 1950年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华北联大在张家口办学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 但为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干部和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 毕业生奔赴全国各地,涵盖了各种职业:机关干部、 报社编辑、 翻译、 演员、 音乐家、 美术工作者、 教员、 工厂职工、 军队参谋、报务员、 群众团体干部.....有一部分留在张家口, 成为张家口城乡建设的栋梁之材。

  精神赓续,初心未改。2017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靳诺书记前来张家口市第十中学,寻访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联合大学旧址;201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明才院长到市第十中学交流;202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市第十中学设立 “艺术教育实践基地”;202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市第十中学设立 “奥运研修及体育教学训练实践基地” 。

  华北联合大学将永远珍存在张家口的红色记忆中。

  敬请关注下期“中国人民大学篇(3)”——《与党一起成长》。

关键词:张垣大地,青春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