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小康圆梦|全面小康的河北实践与探索: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 河北新闻网  
2021-08-18 16:37:46
分享:

  历史的丰碑将永远记录下这个光耀千秋的光荣时刻——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

  千年夙愿,百年逐梦,八年决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深化产业、就业、科技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设立社会救助基金,完善防贫长效机制,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连续3年在国家考核中实现“两个好”。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彰显思想伟力。河北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创造人类减贫奇迹在燕赵大地的生动实践。

  摆脱贫困,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消除绝对贫困是最重要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能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阜平,是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的地方。

  1937年,以阜平等地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党领导这里的人们,既与敌人作斗争,也与贫穷抗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在心头。

  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

  地处太行深山区的阜平,“九山半水半分田”,直到2012年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而河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有45个国定贫困县、17个省定贫困县、774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张承坝上地区和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如果说发达地区、中高收入群体属于“长板”的话,那么,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无疑属于“短板”,他们达不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在激荡人心的脱贫攻坚斗争中,河北省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上任伊始就到阜平县调研,亲切看望干部群众。他带头遍访62个贫困县,贴近指导推进脱贫防贫各项工作。在田间地头、贫困户炕头,在扶贫工厂、产业园区,王东峰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话增收,同党员干部谋点子、找路子。

  面对2016年、2017年河北省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次落后的压力,王东峰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担任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分别包联最困难的市县,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非凡的决心、非常的举措,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翻身仗。2018年至2020年,河北连续三年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综合评价中均获得“好”的等次。

  回望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时光画出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

  一条向上的曲线:省委、省政府全方位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贫困地区倾斜,2018年、2019年、2020年省级财政投入分别增长314%、33.9%、26.5%。

  一条向下的曲线:每年剩余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2020年全省现行标准下232.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从坝上草原到冀南平原,从太行深处到渤海之滨,脱贫攻坚阳光照耀到的每个角落,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河北同全国一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映照着“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坚守。

  精准施策,用发展的办法拔穷根

  回首脱贫攻坚路,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2017年1月24日,在张北县德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干部群众算脱贫账时深情叮嘱。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8次视察河北,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北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小土豆在德胜村发挥了神奇力量,成为当地群众信赖的脱贫支柱。

  当年,在村民徐海成家里,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一笔一笔算着收支账:“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

  这显著的差价,指向增收的门路。“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刻烙印在德胜村人心中。

  2020年,已经脱贫的徐海成承包了8个微型薯大棚,种植了20亩马铃薯原种,收入近20万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也改写了德胜村的历史。2020年6月底,德胜村最后1户贫困户达到了脱贫标准。“坝上穷村”,成为昨天。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北省深入分析贫困地区具体情况,坚持分门别类、精准到户,找准“穷根”、开对“方子”,引导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精准选择扶贫方式、扶贫产业,精准配置扶贫资源,从源头治贫。

  产业扶贫全覆盖,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河北省建立省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制定省县“1+62”产业扶贫规划,出台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三年行动等46个政策指导文件。指导每个贫困县确定1至3个特色带贫优势产业,62个贫困县重点培育农业特色扶贫产业140个,7746个贫困村培育优势品种11786个,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让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就业扶贫稳收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河北省加强京津劳务协作,加大培训力度,规范设置管理公益岗位和扶贫车间,多渠道帮助受疫情影响的群众就业,确保人人有活干。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务工90.37万人,相当于2019年务工人数的130.1%。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上百家,创建了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一计。

  搬出大山天地宽,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河北省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截至2019年11月,涉及7市35县(区)的30.2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充分依托原有75个、配套新建成的632个产业园区(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产业帮扶举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全部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与此同时,河北省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消费扶贫,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河北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有力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锻炼了党员干部队伍。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黄土变金,依靠人民创造减贫奇迹

  阜平县吴王口乡三岔村的橱窗里,醒目张贴着脱贫志气榜。每次路过这里,村民李树国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因为榜上有他的名字。这几年,李树国种植香菇实现了脱贫致富。入选了志气榜,他非常自豪,干劲儿更足了。

  如今,在骆驼湾村口,乡亲们立起“我们过上了好日子”8个大字;在顾家台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标语闪闪发光。依靠苦干实干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已经在阜平干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

  阜平乡村的变化,折射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飞跃。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党心与民心凝聚,就能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

  河北省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小路大路,双手修出“幸福路”。

  太行山深处,崇山峻岭间,一条山路如玉带般蜿蜒向上,通向山坡上的块块梯田。涉县后池村党员干部带头干,百余留守老人扛锨拎镢,自带干粮,用双手在石山里凿出一条致富的“愚公路”。

  2018年,途经涉县等19个县(市、区)的太行山高速全线通车。10万余名建设者历经800多个昼夜攻坚历险,修通了这条扶贫路、旅游路、百年工程路。太行通衢,一日千里,昔日沉寂的太行山处处焕发出活力。

  上夜校学技能,“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

  夜幕降临,馆陶县寿山寺乡的扶贫夜校又开讲了。台上,县里请来的致富能人在传经送宝;台下,乡亲们听得目不转睛。全县已有700余人通过培训发展起蛋鸡、黄瓜、黑小麦等种养产业,户均增收1.5万余元。

  近年来,河北省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办“农民夜校”“讲习所”7000余家,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按需供给,实现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致富技能。同时,强化信息服务,定期收集致富项目、劳务输出、就业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给贫困群众。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

  走进乡村看小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闪烁着奋斗光芒——

  易地扶贫搬迁后,大名县群众冯学成不仅实现了稳定就业,还主动学习了修门修锁的手艺,被选为全国“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残疾女孩付学净学会了电脑技术,平生第一次拿到了工资,还受助接受了足部矫正手术,精神和身体上都站了起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

  回首河北脱贫攻坚路,我们见过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美的梦、最满的劲,结晶成无数人命运的改变、梦想的实现、幸福的成就!

  人民至上是最鲜明的底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未来,由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书写,那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小康圆梦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