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回访|“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来源: 河北日报  
2021-08-26 17:47:19
分享:

  图为8月23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时节,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内,满眼苍翠,高大的落叶松连绵成绿色的海洋。

  这里是百万亩人工林海世界奇迹的起点,也是一个绿色使命和初心的起源。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察看林木长势,了解动植物保护等情况,并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共话林场沧桑巨变,共谋林场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像保护孩子和家人一样守护好林子”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觉太提气了,太振奋了,太激动了!”见到记者时,49岁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还沉浸在激动与喜悦中,一连用了三个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尚海纪念林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一棵棵近30米高的落叶松针叶苍翠、刚劲挺拔。

  “总书记走进尚海纪念林时说,走进这么大一片森林,感觉真好。”这么一句感叹,对陈智卿和林场三代务林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褒奖,“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总书记能够来到塞罕坝,并看望林场职工,这是对我们塞罕坝人的关心关爱,也是对我们59年来植树造林工作的肯定。”

  沿着林子里的木栈道,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个细节让陈智卿心头暖流涌动:“总书记抚摸着一棵兴安落叶松,仔细察看林木长势,了解动植物保护等情况。”

  “这张照片拍出了黑琴鸡最美的样子!”“这里的马鹿有多高?”陈智卿回忆,总书记问得专业、看得仔细,对保护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植物的形态特征如数家珍,对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格外关注。

  “啾啾、啾啾……”林子深处不时传来阵阵鸟鸣,或清脆,或婉转;时而短促,时而悠长……鸟儿的歌唱,给山林增添了一份生趣。

  在尚海纪念林中的林间栈道上,总书记不时驻足。

  远眺,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呼吸,塞罕坝的森林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约相当于21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的氧含量。森林中“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的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5万个。

  倾听,鸟语虫鸣。塞罕坝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

  “一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亲切地与我交谈,对林场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再三叮嘱,防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要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陈智卿说。

  陈智卿介绍,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防灭火能力,实现了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

  “我向总书记汇报,现在我们看到每片林子,就像看到我们的孩子和家人一样。我们一定像保护孩子和家人一样把这片林子保护好,做上不辜负祖宗,下不愧对子孙的事。”陈智卿告诉记者,“总书记听到这句话非常高兴,大声说了句‘好’。”

塞罕坝的落叶松面积达68万亩,是第一大树种。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

  松涛阵阵,草香袅袅。

  在林间木栈道上,陈智卿一边走一边向总书记汇报:“尚海纪念林是当年马蹄坑会战的成果,是我们塞罕坝百万亩林海起源之地。”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干旱沙地造林的成功经验,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1964年4月,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亲自挂帅,组织开展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栽植落叶松516亩,当年成活率96%,从此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

  清风徐来,巨松无言。

  在尚海纪念林中展示的一组马蹄坑会战老照片前,总书记停下脚步。

  陈智卿向总书记介绍,当时的马蹄坑一带还是一片荒原,大型植苗机掀起沙土,第一代林场建设者们跟在植苗机后把栽植的苗木踩实。

  另外几张老照片记录了当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住过的马架子、冬天化雪水喝的情景,真实再现了建设者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原野葱茏、林海茫茫的百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总书记对“美丽的高岭”念兹在兹。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这样定义“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塞罕坝的功绩,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塞罕坝务林人的付出,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说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陈智卿十分感动,“塞罕坝的成功是几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坚持党的领导,牢记使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成果。”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塞罕坝精神是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提炼出来的。这不单是对我们老一代塞罕坝人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我们二代、三代建设者接续奋斗的认可。”

  “我们经常说,塞罕坝的林子是绿色的,精神是红色的。总书记把塞罕坝精神提升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一部分的高度,让我们非常振奋。”总书记的鞭策,也让陈智卿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更加坚定了接下来的发展决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我们要接续奋斗,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把这片林子管好、护好、经营好。”

  “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再接再厉、二次创业”

  尚海纪念林中有一块石碑,上面深深镌刻着“绿之源”三个字。在石碑前,总书记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

  “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对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代表、“六女上坝”主人公之一的陈彦娴,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问。

  “目前塞罕坝有没有入侵性害虫?”专业的提问,让第三代务林人、塞罕坝的“森林医生”袁中伟一下子忘了紧张。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总书记深深关心着林业人的生活,关注着塞罕坝当前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陈智卿说,让他们感受更强烈的,是总书记心中始终有一盘着眼长远的“大棋”,他亲临塞罕坝考察,既是对“塞罕坝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再一次明确宣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开展近自然、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使4万多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开展碳汇交易,已备案474.9万吨。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陈智卿说,“这既为林场接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又给了我们巨大的前行动力。”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陈智卿深有感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在接力传承的基础上,搞好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建设塞罕坝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推进塞罕坝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塞罕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果更好地弘扬出去。”(河北日报记者高原雪 袁伟华 陈宝云

  相关稿件: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塞罕坝林场三代职工代表——

  “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在尚海纪念林前回忆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情景。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岂曰无名,林海为证。

  “你是不是那位到联合国领奖的老人家啊?”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一眼就认出了陈彦娴。

  作为“六女上坝”的主人公之一,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和五个姐妹响应党的号召,上了塞罕坝,成为誓将“荒原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的第一代建设者。

  “我是林场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没想到总书记能记得我、认出我。这让我十分感动。”回忆起这个细节,已是满头白发的陈彦娴难掩笑容。

  2017年,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陈彦娴作为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代表之一,参加了颁奖仪式。

  “我向总书记简单介绍了当天领奖的情况,告诉他,我借发表获奖感言的机会告诉全世界,在中国还有许多像塞罕坝一样的绿色奇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这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智慧与方案。”

  得知陈彦娴已经退休,总书记关切地问起她的生活情况。

  她告诉总书记,退休后自己住在林场自建小区里,平时喜欢在宽敞房间内读书看报,早上起来打打太极拳,从未想过晚年会过上如此安逸的生活。

  总书记听了很欣慰,亲切嘱咐她注意身体健康,并祝她晚年生活幸福。

  8月的塞罕坝五彩斑斓,与这交相辉映的,是一张张泛着“油松黑”,透着“高原红”的年轻面孔。

  “我向总书记汇报,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经营已经是北方地区的样板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向周边地区推广我们的森林经营技术。通过林场的带动,让周边的森林质量更好。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塞罕坝机械林场科研所工程师付丽华是“林三代”,2008年,她从中国林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城市工作三年后,来到了塞罕坝。

  付丽华感到,总书记特别关心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经营发展。老一代塞罕坝人攻克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如今依然在闯关: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作为新一代林业科技工作者,主要任务是摸索怎样把林子经营好,让森林的生态系统更稳定,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

  “80后”的袁中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术员。见到总书记,袁中伟十分激动:“一开始还是有点紧张的,总书记问我,塞罕坝的病虫害都有哪些,你们这里有没有入侵性的害虫?”

  这个问题问得十分专业,聊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袁中伟顿时忘了紧张:目前塞罕坝的主要病虫害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通过“天、地、人”立体化防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建立起“外防输入内防输出”的管控防治体系。

  “这几年塞罕坝的林子很‘健康’。前辈们把林子交给了我们,请总书记放心,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把这片林子守护好。”袁中伟语气坚定地说。

  2016年10月,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刘鑫洋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生产股的技术员,和爷爷、父亲一样,这个“90后”成为家中第三代务林人。5年来,这位文文静静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连老施工员都认可的资深技术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三代,我以前对林场工作的艰苦有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到了营林区,跟着大家一起上山包片造林作业的时候,才真切体会到老一辈建设者的辛苦。”刘鑫洋感慨。

  “总书记对我们说,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这让刘鑫洋最是难忘。总书记特别嘱咐,年轻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塞罕坝精神,把塞罕坝建设得更好。“我想,以后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累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总书记的叮嘱。这份殷殷期望,一定会激励我传承塞罕坝精神,为书写新时代绿色传奇接续奋斗。”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 陈宝云 高原雪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责任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