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有些朋友看到塞罕坝三个字就懵了,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不像汉语,咋回事?
没错,确实不是汉语。
“塞罕”是蒙语词,和“坝”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美丽的高岭”。
搞得不好,那就是“塞罕坝的风吼一吼,京津冀的就要抖三抖”,后院就先给你扬了。
早几十年前,塞罕坝还是个鸟不拉屎的荒漠时,就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
塞罕坝之于北京,就相当于是站在屋顶,往院子里扬沙。
现在的塞罕坝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背后是一个极为悲壮的故事。
01第一代造林人
可能有些人对荒漠有多恐怖,还没有任何概念。
我打个比方大伙就懂了,荒漠就是地球的癌症。
更恐怖的是,这个癌症还自带病毒属性,属于“地传地”。
它是一个和人类抢生存空间的特殊自然现象,全世界都拿它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你不管它,它就会主动出击。
把一切生命全部吞噬,把周边地盘全部沙化。
毁灭你,与你无关。
不管是以前的楼兰,巴比伦,还是现在撒哈拉沙漠吞噬下的非洲,都是如此。
近些年来,撒哈拉大佬的面积,再度暴涨10%,达到932万平方公里。
它想要超过中国的陆地面积,只是时间问题。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连动物都混不下去,人还怎么活?
1962年,369个平均年龄23岁的年轻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鬼地方”。
逆着人流,背对山河,不顾一切。
那时摆在他们眼前的塞罕坝,不只是荒漠,还是一个高原荒漠。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里变成一个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的天堂。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塞罕坝是一个不相信奇迹的地方。
平均海拔1500米,凛冬漫长,年均气温零下1.3度,最低气温零下43.3度。
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仅52天,年均6级以上暴风日76天。
人在大自然面前,终究是渺小的。
但大自然没想到,自己在中国人面前,终究是更渺小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369个人在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回不去的准备。
林场的书记叫王尚海,妻子劝他,要不,咱回家吧。
我们几个孩子,在这里穿得稀烂,面黄肌瘦,我觉得可怜啊。
王尚海每次都摇头,林场一日没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个坝上。
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荒漠还能拿你怎么样?
就这样,一群人白天啃野菜,晚上睡在没有任何取暖的草窝棚里,拿命种下了6400亩落叶松。
但大家还是低估了塞罕坝的恐怖。
6400亩落叶松,最后活下来的不到8%,几乎全部夭折。
1964年,两年过去了,塞罕坝还是那个塞罕坝,一个苦寒的高原。
王尚海吞下血泪,决定重整队伍,开始马蹄坑大会战。
这是属于和平年代的,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这几百个年纪比我还小的年轻人,集体宣誓,大会战一日不结束,场部就一日不回。
如果背水一战,还做不出成绩,就把这辈子埋在这荒山上。
这时候的塞罕坝,没有水,没有电,最低气温零下43度。
每个人身上溅满泥浆后,又结上厚厚一层冰。
为了省水、省时间,也防止深度冻伤,大家干脆连脸也不洗了。
不过短短一个月,这些明明才25岁的小伙子,就这么熬成了老头。
最屏息凝神的一刻,就是在紧张等待了20天后,清点树苗的那天。
在不相信奇迹的塞罕坝,奇迹发生了。
516亩落叶松,放叶率高达96.6%。
那一刻,在心里埋了两年多的委屈啊,终于被彻底释放。
王尚海和所有人死死抱在一起,嚎啕大哭,泪如雨下。
前两年有一部电视剧,叫《最美的青春》,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片子不长,就36集,大伙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到现在,那个有去无回的塞罕坝,已经变成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0%,更成为华北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泽被京津,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大伙还记得上面塞罕坝的图片吧?
深呼吸一下。
如今的塞罕坝,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在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背后,还有最悲壮的一面。
因为环境过于恶劣,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
很多年轻人积劳成疾,才三十几岁就去世了,他们是被活活累死的。
我觉得,每次我们自由呼吸时,仰望天空时,应该想到他们。
想到朋友圈那些随手拍的蓝天白云,是他们用命换来的。
之前总有朋友问我,为啥你们在北京的人,一天到晚拍天空,拍晚霞,搞得阵仗贼大?
我说,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以前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高达56.2天。
一到春天,3万吨沙子填进整个北京城,能见度不足100米。
去外面走一趟,回家时头顶上的土都够养花了,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现在每次朋友圈被天空刷屏,都是我们这代人对他们的纪念和感恩。
02三北防护林
塞罕坝背后的故事,如果铆足了劲去写,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不过我们好在不是写论文,还是要留点篇幅,说说三北防护林。
1979年,三北防护林计划,以百年大计的高度,正式立项。
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木孜别里山口,横跨4000公里,到2050年规划造林5.35亿亩。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植树造林计划。
一开始,这个计划也被西方一些整天做PPT绣花活的人嘲笑过。
在过程中,一些外国媒体又为了暴露自己的智商,隔几天就把三北防护林踩一顿,否定中国几代人的努力,还站在道德高地,指责我们干活不够给力。
能不能成?难度多高?效果如何?
我先举个身边的例子。
我有个兄弟,早些年背着摄像机,去内蒙奈曼沙漠拍过纪录片。
当时他站的地方,差不多长这个样子:
他回来后跟我哭,说狂风掀起的沙子,一粒粒砸在他的小脸上,就像钻进皮肤一样疼。
灼热的阳光刺得眼睛没法睁开,一小会儿就唇干舌裂。
他当时几乎是眯着眼睛,在沙漠里扎完帐篷。
后来想躲进去喝口水,一口下去,满嘴的沙子。
这日子,实在太苦了。
你说要在这地方种树?对不起,完全不可能。
大风、沙化、无雨……
一切对栽树的不利因素,沙漠全占了,成活率几乎为零。
结果去年,他在网上看到一条标题“奈曼沙变”的新闻,彻底震惊了,又单独去了一次。
站在原来的位置愣了半天,和奈曼旗当地人反复确认,才确定自己没找错地方。
回来跟我说,这次又被打脸了,但是真的很开心。
之前他拍纪录片的地方,变成了下面这样:
以前沙漠大佬的地盘,现在被当地人抢过来种西瓜了。
连海南人都闻名而来,帮助奈曼旗,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沙地西瓜种植地。
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亩均效益超过3000元,一年光卖瓜就要卖3个亿。
现在的奈曼旗,植被覆盖率达到30.81%。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一直扩大,把沙漠大佬治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奈曼沙漠的绿化,只是内蒙古防护林的一小部分。
而内蒙古防护林,又只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
在三北防护林40周年的2019年,NASA发了一条新闻,终于承认在过去20年里,是中国主导了地球变绿,地球新增了5%的绿化面积,相当于多出一个亚马逊雨林。
同时,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森林面积的增加量,是望不到第二名的世界第一,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森林增加量的总和。
在全球森林消长图上,唯独中国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巨大蓝块。
什么叫燃?
什么叫环保?
什么又叫大国担当?
只有华夏,唯有华夏,在半个世纪里,默默做了很多很多。
03光荣属于中国治沙,伟大属于中国绿化
可能看到这里,南方城市的朋友还没什么感觉。
所以特别想请西北的小伙伴,来评论区说一下,这些年沙尘暴天气有没有减少。
住在农村的小伙伴,也可以说一下,小时候的荒山,现在是不是都一片绿了。
用数据来说,这些年来,中国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被飞速消灭。
也就是说,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到看到这里的5分钟时间里,中国又消灭了78614平方米的“荒沙石”土地,把它变成了绿洲。
曾几何时,连学界都认为,土壤沙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但这个在全世界横行霸道的沙漠,到了中国,完全丢了排面。
其中最惨的是毛乌素沙漠,在蒙语里意思是“寸草不生之地”。
名字听起来,是不是霸气侧漏?
但现在,它已经成了全球第一个被消灭的沙漠。
这个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流星许愿来的,不是资本砸钱来的。
而是那些在绵延千里,与无边荒芜战斗的几代造林人,拿命换来的。
从2000年到2017年,全世界新增绿植面积,中国就占了其中25%。
这是啥概念?
就是说,在18年时间里,中国绿化了1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当于绿了4.6个日本,17个韩国,2433个新加坡。
就连黄了几千年的黄河,含沙量都在以每年4.35亿吨的速度减少,80%的水段由浊变清。
对比之下,我整天看着其他国家搞“核废水”“原油泄漏”“燃烧热带雨林”,以及“how dare you”,内心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这世界上真的还有人认真搞环保吗?
朋友们,环顾世界,只有我们国家呀。
从塞罕坝到毛乌素,从黄河到瀚海沙漠群。
这不是神话,这是14亿中国人亲眼目睹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一代人干不完,那就下一代接着干。
中国人最牛的革命乐观主义,可不就是人定胜天。
现在在塞罕坝1500米高原上守护着的,已经是第三代造林人了。
他们还在奋斗,还在无私奉献,还在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而燃烧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总书记这些年来,频繁提起塞罕坝。
就是因为,“塞罕坝精神”和“两山理念”,是互为表里的。
前者是后者的精神观,后者是前者的认识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国家而言,就是一定要和人民双向奔赴。
就是一定要让14亿中国人,今后不需要羡慕任何人。
别人有的,你也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一样有。
我们共同呼吸,共同富裕,共同享受一个国家向上发展的红利。
唯一的遗憾是,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已经没机会体验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了。
他们故事的结尾,让人怆然泪下。
在调离塞罕坝后,王尚海因为长期透支,落下一身重病。
没多久,就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在生前,王尚海说,我已经在塞罕坝给自己找好了坟地。
死后,人们遵从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遍了当年燃烧青春的马蹄坑。
岂曰无碑?山河为证。
岂曰无声?林海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