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代晴 崔上
绿色孕育着生机,也昭示着希望。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一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色。
沧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摆在首位。
日前,沧州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积极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将渤海新区开发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列为沧州市的“三件大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产……在沧州大地,蓬勃向上的绿色发展动能,正绘就出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千年运河 美丽蝶变
第一站:大运河生态展示区
千年运河穿城过,大运河在沧州留下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沧州人的精神源泉和情感寄托。
漫步在大运河生态展示区,清风徐徐,花香阵阵,一望无尽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转转,能近距离接触运河,欣赏运河的大好风光,觉得特别幸福。”沧州市民田国贞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航拍镜头下的大运河生态展示区。通讯员 王经 摄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委书记王东峰来沧调研精神,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催生大运河沿岸的精彩蝶变。
今年以来,沧州市实施了包含中国大运河非遗公园、园博园、南川楼、朗吟楼、百狮园项目在内的大运河沿线25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达375亿元。
“同时,我市坚持推进‘运河+文化+旅游’新模式,发挥运河特色资源和文化优势,借助沿线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将运河沿线旅游项目进行有机串联,积极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链条。”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杜金月说。
百狮园里的美好风光。长城网记者 代晴 摄
沧州市将把大运河作为沧州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各项工作,完成沧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为沧州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今后,我们要加大运河宣传力度,讲好运河故事,着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提升沧州形象、展示狮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杜金月说。
千年运河唱响生态之歌,正以水的柔情诉说着美丽狮城的诗情画意。
转型升级 树立绿色发展标杆
第二站:黄骅港煤炭港区
说到绿色发展,就不得不提沧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黄骅港。从传统污染企业,到现代化工业景区,黄骅港在实现吞吐量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实现了绿色生态的转型升级。
驱车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最大的煤炭堆场附近,却感受不到呛人的粉尘。堆场上的堆料机伸出长长的臂架,缓缓转动,向煤堆喷出一层水雾。正是得益于这套煤尘治理技术,曾经粉尘乱飞的煤炭港区如今成了“无尘港”。
黄骅港在实现吞吐量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实现了绿色生态的转型升级。通讯员 苑立伟 摄
煤炭粉尘是世界性的治理难题,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很少。为了解决这一环保难题,黄骅港的技术骨干们日夜奋战在一线,积极控寻煤炭含水优选法与起尘的内含机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发现煤炭外含水率达到约7‰左右的比例能够使细小颗粒有效附着,从而达到抑制粉尘产生的效果。2016年9月8日,黄骅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试验成功,此系统抑尘率可达到98%以上。”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攀说。
曾经粉尘乱飞的煤炭港区如今成了“无尘港”。通讯员 苑立伟 摄
黄骅港将洒水抑尘原理相继应用到其他作业环节,建成了“翻、堆、转”一整套粉尘治理工程,治理煤尘、煤污水系列技术对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推动了国内煤港转型发展的进程。
黄骅港地质盐碱,淡水资源匮乏,但我们在煤炭港区内看到,这里不仅环境整洁,而且绿树成荫。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将港区原地貌中的垃圾场、荒地创造性地建设成两湖三湿地,分别用于储存雨水、处理的煤污水,并将来港船舶中的压舱水进行回收。水系中储存的水资源可直接回用于生产用水,去年节约用水成本达1800万元。”潘攀说。
黄骅港已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美好画面。通讯员 苑立伟 摄
黄骅港还积极探索盐碱地绿化新路子,通过采取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和选择抗盐碱植物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壤,建造绿化带。经过多年来的接续努力,黄骅港现有绿化面积已达180余万平方米,港区绿化覆盖率达32.2%,
茵茵绿草与淡淡花香相得益彰,如今的黄骅港已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美好画面。
绿色湿地温润一座城
第三站:南大港湿地
纯净的水域、新鲜的空气、飞翔的鸟群,要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大港湿地最有发言权。
走在南大港湿地景区,天高水阔、芦花摇曳、珍鸟翔集,一幅风光旖旎的奇美画卷徐徐舒展。驻足湿地,苇波荡漾、虫鸣鸟唱,映入眼帘的美景令人沉醉。
“南大港湿地总面积7500公顷,现有植物237种、昆虫291种、鸟类268种、淡水鱼类27种,是环渤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的滨海沼泽湿地。”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秦曲波侃侃而言。
苇波荡漾、虫鸣鸟唱,南大港湿地的美景令人沉醉。通讯员 董学良 摄
“心灵港湾”“天然氧吧”“康养福地”“观鸟天堂”……人们对南大港湿地充满了赞美。
近年来,南大港产业园区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南大港湿地闸涵维修项目、生态修复项目及科研监测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功能,极大程度保护了湿地及周边生物多样性,有效地维护了生态平衡。
每年在南大港湿地栖息和过境的候鸟多达数十万只。通讯员 刘全胜 摄
如今,南大港湿地已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网络的重要中转站,每年在湿地栖息和过境的候鸟多达数十万只,国际濒危鸟类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青头潜鸭等多次成群现身湿地。
在秦曲波的带领下,记者现场观赏了斑头雁的放飞表演。近百只斑头雁发出阵阵鸣叫,在游客头顶飞翔盘旋,用翅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不得不让人感叹湿地的神奇与壮美。
斑头雁放飞表演,吸引游客们争相拍照。 通讯员 冯碘民 摄
秦曲波介绍,南大港湿地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推出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亲子休闲等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近距离感受湿地的美。同时,湿地还重点做好智慧景区的建设工作,市民通过自助扫码或者关注公众号就能实现网上购票,景区内还设有智慧导览、智慧餐饮等系统,市民可以尽享智慧景区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目前,南大港湿地已入选河北省首批智慧景区示范点。绿色生态、文旅发展,正成为南大港湿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以杂技为媒 兴文化之风
第四站: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
蜿蜒的大运河自沧州穿行而过,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也造就了沿线独有的运河文化,名扬天下的杂技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吴桥县深入实施“杂技兴县”战略,加快推进大运河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旅项目建设、河道治理管护及生态环境修复等方式,不断擦亮杂技之乡的“金字招牌”。
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开城表演。通讯员 吴焱 摄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董事长、总经理牟双说,吴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不少文人墨客对杂技都有记载和描述,可以说杂技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1993年11月,吴桥县建成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景区建有江湖文化城、滑稽动物园、马戏游乐园、杂技博物馆等景点,推出了“百戏剧场”“鬼手居”“红牡丹大舞台”“运河人家”“新江湖八大怪”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聚集,一睹杂技风采。
据初步统计,杂技大世界景区自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5万人,年综合收入约3亿元。截至目前,吴桥县有各类杂技文化团体、企业100多家,杂技衍生品开发制作企业9家,产品涉及60大类800多种,畅销国内市场,并远销日本、坦桑尼亚、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
杂技艺人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通讯员 吴焱 摄
为了迎接第十八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和2021年沧州市旅发大会,吴桥杂技大世界在景区建设、氛围打造、节目提升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我们特别推出了《运河•印象》大型杂技秀,这部杂技剧全长70分钟,以‘运河四季、杂技之美’为脉络,将运河文化与杂技文化充分融合,带领大家充分感受杂技之都的魅力。”牟双说。
以杂技为媒,兴文化之风。在一代又一代吴桥人的传承中,吴桥杂技正焕发出蓬勃生机,续写着新的传奇。
大型杂技秀《运河•印象》演出现场。通讯员 吴焱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沧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沧州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