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岁时因爱凑热闹跟着唢呐班子到处跑,十七八岁和曾经的小伙伴开始自学唢呐,19岁开始靠着这门技艺行走“江湖”。如今,64岁的柴玉江每天带着一群十四五岁的“小伙伴”们吹吹打打,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村民小康幸福生活的和谐乐章。
孩子在跟柴玉江学吹唢呐。张莉 摄
春节期间,迁西县新庄子镇唢呐班团长柴玉江没有闲着,他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带着“新伙伴”,为“老伙伴”用唢呐伴奏舞蹈。
据柴玉江讲述,流传于唐山地区的唢呐又叫作“唐山花吹”,大约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闹秧歌等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唢呐。
“学习唢呐五音要正,节奏感要强,吹奏过程中有单吐、双吐、连吐、上滑、下滑、花枝、颤音等技巧。吹好不容易,它不光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力气活,能吃苦是学这行最基本的要求。”柴玉江介绍说,19岁时他就成立了唢呐队,靠着为十里八村红白喜事吹唢呐讨生活。
多年的坚持,柴玉江把谋生的技艺化成了热爱。4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练一会儿,有人来求学时,他也是倾囊相授。曾经和柴玉江一起长大的玩伴,也都是唢呐队里的队员。如今,他的队伍里又多了“新伙伴”,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跟着柴玉江学起了唢呐。
孩子们吹起唢呐来格外卖力。 张莉 摄
“爷爷说过,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唢呐手艺人,就要好好学,要对得起这支唢呐!”13岁的田晟戎说,他已经跟随柴玉江学习3年了,如今已经能吹上20多首曲子了。
谈起教孩子学习唢呐,柴玉江说不光可以让他们放下手机,学到一门手艺,还能锻炼他们的耐力,更重要的是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好玩意儿传承下去。为此,柴玉江创新了好多曲目,能吹奏经典歌曲和年轻人喜欢的曲子。这个春节期间,哪里有文艺表演活动,柴玉江就带着这群“新伙伴”一起去表演。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这帮老兄弟姐妹们没事就聚在村里的小广场,我们吹着,他们扭着,这小日子过得真美!”柴玉江的脸上笑容灿烂。( 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顾大鹏 张莉 王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