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喜迎二十大丨石上开“花”,塞罕坝再出发

来源: 长城网  
2022-09-13 09:17: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世豪 郭晶璇

  8月23日,塞罕坝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暨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举行,12家企业购买塞罕坝机械林场等8家单位的降碳产品,实现价值转化2460.59万元。

  数据显示,这座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相当于中和86万辆家庭燃油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已成功在国家发改委备案474万吨,保守估计经济收益可达数亿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马宁 摄

  把60年来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是塞罕坝人的使命。

  这里森林覆盖率饱和值是多少?答案是86%。这意味着,除了道路、河流、湿地、防火隔离带、建筑物等,塞罕坝所有的地方都将被绿色覆盖。

  要想实现森林覆盖率饱和值,首先要解决在土壤少、坡度陡、难存水的石质阳坡上造林这一世界级难题。

  “什么是石质阳坡?你看,这里只有五六厘米的腐殖层,下面就都是石头,非常不利于苗木成活。”于士涛扒拉开一层薄土,下面是拳头大小的石砾。

  于士涛是攻坚造林生态课题的研发带头人、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造林的难度超出他的想象:“遇到陡坡,机械设备上不去,全靠人力把树苗一棵一棵地背上去,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上挪。”

  塞罕坝人不畏艰难潜心钻研,进行各种攻关试验,石头山上种下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石上开了“花”,百万亩林海间一块块曾经如芥癣般的荒坡,正在一点一点被绿色覆盖。

林场中多种多样的树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马宁 摄

  造林讲究“三分造,七分管”。林子成形后,管护就显得更为重要。

  “林场的主要病虫害是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我们的任务就是防治虫害,守护好林子的安全。”“森林医生”、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务林员袁中伟说。

  在袁中伟的印象中,以前病虫害防治主要靠人工喷洒药剂,他和同事们经常凌晨两三点起床赶赴作业地块,背起30公斤的药剂和设备,趁天亮前风力小的时候作业。

  随着先进设备不断应用,林场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创新——使用直升机、无人机都成了常态。其中,直升机一个机次能喷洒800公斤药剂,覆盖2000亩林地,两三天就能完成林场病虫害防治任务。

  “一些地方树林茂密、地势陡峭,人进不去,直升机也覆盖不到,我们就利用无人机洒药防治。”袁中伟是林场首批持证上岗的无人机操作人员之一。

  过去,受高寒、高海拔、半干旱、土地沙化等因素影响,林场造林树种主要为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树种较为单一,不利于防虫、防火、防病害等。

  为此,林场科学配置树种,逐渐把林子培育成混交、异龄、复层林,同时在林下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

  “这里有花楸、元宝枫,还有白桦、紫叶稠李等阔叶树种,都是后来新栽的。”在尚海纪念林,袁中伟指着身边的树种介绍。

塞罕坝风光。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彭文君 摄

  曾经“飞鸟无栖树”的荒山,正在变成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这里拥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护林防火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林场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大屏幕能够将浩瀚的林海尽收眼底,实时监控林场花草树木的安全。

  森林防火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虽然有卫星、红外线监控等高科技设备,但人工坚守依然不可或缺。

  “确定方位、转动罗盘、调整指针、查看度数,再在方位图上测量距离,可以更精准判断火情发生地。”今年以来,月亮山望海楼的刘军、王娟夫妇增加了防火新装备——罗盘和方位图,共同守望这百万亩林海。

初秋时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满目青翠。高俊虎 摄

  塞罕坝人的付出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馈:与建场初期相比,当地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提供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二次创业,未有穷期。塞罕坝人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林场还启动了塞罕坝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关键词:喜迎二十大,塞罕坝,森林,降碳产品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