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归来·久别重逢的生态之美⑧|塞罕鹿鸣
来源: 长城网  
2022-10-31 13:47:00
分享:

  

  秋日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树木层林尽染,鹿群自由穿梭,让人恍若走进现实版的童话世界。“300年前,这里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中心围场,草木丰美、猎鹿成群。”日前,“林二代”陈继伟告诉记者,“木兰”为满语,意为“哨鹿”,鹿是当时皇帝狩猎的主要猎物。

金秋时节的塞罕坝,不时有鹿群在林木间悠闲踱步,给刚刚褪去绿色外衣的百万亩林海注入无限生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摄

  陈继伟从小生活在塞罕坝,关于鹿的故事,他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以前却从没有见过。“我听父亲说,60年前林场刚成立那会,这里全是沙丘,一年得有200多天刮风沙。别说鹿了,啥动物在这都不能活。”他感叹道。

正在塞罕坝林木间觅食的小鹿,看到陈继伟拿着玉米走近,热情地围拢过来。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贺宏伟 摄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康熙皇帝曾写诗赞誉此地“鹿鸣秋草盛”。从清末开始,因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树木已经被砍伐殆尽,动物也消失了踪迹。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塞罕坝的绿色就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今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营林科科长国志峰自豪地说,自1962年建场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这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空中俯瞰,塞罕坝就像一块万顷绿毯。很难想象,60年前这里曾是茫茫荒漠。王龙 摄

  如今的塞罕坝,已变成115万亩浩瀚林海。10月中旬,记者跟随国志峰走进了这片失而复得的林海之中,马鹿、狍子、黑琴鸡等野生动物不时闯入视线。据国志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塞罕坝人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们努力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让森林体质更强壮。“以前林场种的是单一的人工林,间距密集、抗病害能力差,后来逐步改种异龄复层混交林,预计到2030年,混交林比例超过30%,到2050年,混交林比例达到40%。只有形成这种近自然林,林场的整个生态系统才是稳定、健康的。”

10月中旬,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科长国志峰在林海中观测树木的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邓光韬 摄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从80%增长到82%;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达到2.84亿立方米,增长了1倍;固碳从74.7万吨增长到86.03万吨,释放氧气由54.5万吨提升到59.84万吨。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成为守护着京津冀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树种增多,疏密有致,生态向好,也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就拿昆虫来说,十几年前我们第一次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大概有660种,最近做第二次调查时发现昆虫种类已经达到956种。”国志锋说,截至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43种。

如今的塞罕坝,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海,森林面积115万亩,苍翠连绵。 高俊虎 摄

  当野生鹿群再次回到塞罕坝,种群不断扩大,让陈继伟看到了致富新途径。几年前,他把自己人工饲养的鹿也放归到山林,鹿吃到更新鲜的食物,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三代人努力换来的绿水青山没让人失望。”他笑着说。

  夕阳西下,下坝途中,让人惊艳的晚霞染红了正在道旁小溪觅食的野生鹿群,呦呦鸣声回荡在沟壑间。“林深时见鹿”,李白诗中描绘的生态和谐美景,已在塞罕坝重现。

  总策划:赵 兵 丁 伟

  总监制:李 遥 刘 丽 贾 芳

  统 筹:李铁兵 商 棠 杨建民

  策 划:贺宏伟 邓光韬

  监 制:王嘉林 姚伟强

  编 导:乔 娅 郑佳洵 段维佳

  文 案:袁立朋 

  拍 摄:邓光韬 贺宏伟

  剪 辑:郑佳洵 乔 娅

  海 报:师语彤

  指导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合作单位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鸣谢单位

  塞罕坝机械林场

关键词:归来
责任编辑:郭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