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直播叫卖声此起彼伏,特色民宿收拾一新开门迎客,箱包车间缝纫机运转不停……大地回春,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处处升腾着热闹的气氛。
顾家台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村,2012年人均年收入仅98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75%。同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工作,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山乡巨变,弹指一挥间。10年来,全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引进扶贫工厂,打造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的顾家台就像一块磁铁,吸引力越来越大,当年那些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正被一批批吸引回来。这些“新农人”眼界宽、懂经营、有点子、闯劲儿足,他们的回归,使整个村庄充满了朝气……
航拍河北阜平县顾家台村。刘佩尧 摄
返乡开民宿 带来“新点子”
早上八九点钟,初春的暖阳洒向顾家台村的角角落落,静谧而惬意。民宿店长刘娇打开小院大门,除尘、晒被、整理客房,里里外外忙活着。
刘娇是“90后”,学美术的她毕业后在天津工作。2019年,刘娇回乡发现,随着家乡环境的改善,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当即决定回村开民宿。
可真正干起来后,事情却并不顺利。“我们是村里第一批开民宿的,没有经验,几乎没人来。”说起当初的创业经历,刘娇感叹道。
没人怎么办?在村里的帮助下,刘娇陆陆续续参加了多场相关培训和参观学习,慢慢摸出了其中的门道。到2021年,刘娇的小院已有了稳定的客源,开业时几乎“天天满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让刘娇决定打破原有的经营思路。
“之前有个旅行社来踩点,想看看能不能接待30人以上的大团,可我们只有10间客房,最多接待20人,这团就没接成。”错失一笔“大单”的刘娇意识到,要想大发展,就要联合村里其他民宿一起干,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委会的肯定。
这两天,刘娇正和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一起考察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准备统一整修、改造成民宿。她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我相信这事儿准能干成”。
顾家台村返乡青年顾恣瑜正在整理风干的菌棒。刘佩尧 摄
灵活种香菇 收获“新生活”
顾家台村外的山坳里,黑黝黝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同样是“90后”的顾恣瑜正手脚麻利地将风干的菌棒码好、出棚。
相比刘娇,顾恣瑜是返乡青年中的“新人”。回乡之前,他在湖南做汽车配件销售。
“看着跟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回来后都有了一番作为,心里有点痒痒。”2022年5月,顾恣瑜决定回乡发展。
当时正值食用菌收获期,顾恣瑜想,可以跟父母一起承包香菇大棚,“先干干试试”。
出菇的时候到了,可菇棚里下三层出了菇,上三层却迟迟没有动静。顾恣瑜的母亲急了,错过了出菇时间,后果不堪设想。精通网络的顾恣瑜想到,可以在网上寻求帮助。按照网上的办法,家里的菌棒没多久便出了菇,直接挽回了一万多元的损失。
“一年两个棚能挣六万多块钱,在村里的儿童乐园工作收入也不错,这条路走对了。”顾恣瑜说。
变身“领头羊” 蹚出“新路子”
今年35岁的顾锦成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发展的年轻人,2015年回村创业后不久他便成为村委委员。
村民犹豫不敢包香菇大棚,他带头试水,挣钱了又主动把棚让给别人种。2021年村委换届,作为致富带头人的他当选村支书。
“刚回来那年,村里几乎全是老人,最年轻的朋友都是四十多岁,当时我才26岁。”挑起重担的顾锦成明白,只有“年轻血液”的注入,才能让顾家台脱胎换骨、焕发新生。
怎么才能让年轻人愿意回、留得住?他说,不能只靠嘴“忽悠”,得靠实际行动。只有发展好村里的产业,让年轻人在村里有用武之地,有钱可赚,才能抓住他们的心。
这两年,在香菇大棚的基础上,顾家台又发展起了高山林果、手工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顾家台的“振兴曲”越唱越响。
如顾锦成所料,伴随着家乡的巨变,顾家台村陆陆续续回来了38个年轻人,有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
伴随他们回来的,还有一连串的致富好点子。开啤酒花园、做电商直播、开特色餐饮……充满朝气的“新农人”各显神通,不断用自己的创业故事书写顾家台的新明天。
2022年,顾家台村集体收入达到了9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80元增长到21117元。“2023年我们将大力发展牡丹种植,形成集观赏、药用、油用、饮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预计每年能带动就业90余人。”说起下一步的规划,顾锦成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