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南城宫城区两座大殿,文献记载是左右并列,考古发现却是前后对峙。近日,邺城考古新发现与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引发关注。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都城。其建筑理念和格局对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以至日本列岛上的平城京、平安京,朝鲜半岛上新罗王京等都有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牛润珍教授等学者认为“邺是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之源”。
发掘于邺城遗址宫殿区206号大殿南侧的莲花覆盆础石。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摄
邺城遗址分两个部分,邺北城为东汉末年曹操所建,是曹魏和十六国后赵、冉魏和前燕的都城;邺南城为北朝晚期高欢所建,为东魏、北齐的都城。
白云苍狗,白驹过隙。到二十世纪,除曹操始筑的铜雀台和金凤台地面可见遗存,邺城遗址的主体已湮没于黄土之中。
2015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对邺南城宫城核心区域进行了持续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包括206号和209号两座大型宫殿遗址在内的一批大型宫室建筑及附属设施,出土了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器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说:“206号大殿是邺城考古近40年来正式发掘并全面揭露的第一座大型宫殿遗迹,也是邺城遗址目前发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该建筑基址呈横长方形,殿堂主体坐北朝南,以大殿为中心,铺砌精美花纹图案的卵石甬道与周围廊房、复廊、夯土墙等附属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式院落。”
发掘于邺城遗址宫殿区206号大殿前的卵石甬道。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摄
作为宫城后宫区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两座建筑,考古人员认为206号和209号分别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邺南城帝后寝宫的名字史料上有记载,《邺中记》等史料说,“昭阳殿后有永巷,巷北有五楼门,门内则帝后宫,嫔御所居处也。有左右院,左院有殿为显阳,右院有殿名宣光。”又有史料作东魏北齐邺都宫城平面图,显示“宣光殿在左,显阳殿在右”。因为有明确记载,之前有关书籍资料中,邺南城宫城平面图都是将显阳殿与宣光殿左右并列,相关论者也据此进行研究讨论。
邺城考古新发现的建筑基址表明,昭阳殿后没有左右院,也没有左右殿,宫城里是沿中轴线分布的前后两座大殿,格局如同北京故宫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负责人何利群说:“据目前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材料,从殿堂的规制、所在方位以及与中轴线上其他大型建筑的距离和相对关系分析,206号大殿应该处于后宫区中轴线上第一大殿的位置,与2021年发掘的209号大殿规模相当,两殿前后并峙,并通过廊房连接,建筑雄伟,装饰华丽,结构严谨,功能齐全,为探索北齐宫城内帝后寝宫的位置、规模及形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料记载的显阳殿与宣光殿位置图及发掘的206号、209号大殿位置图(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摄
206号和209号大殿遗址中出土大量珍贵的遗迹和遗物,有精美的莲花础石、摩尼宝珠纹铺地石和砌成图案的卵石甬道。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从主体建筑到附属设施均呈现出“中轴对称”的设计理念和建设布局,为研究东亚都城规划建设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岩石指出,这一发掘不仅有助于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理念、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工程技术,还对研究后代都城制度演变,如确认北京故宫建筑格局的源头等课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