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技术员孙双印:
当好“森林保姆”
“修根要注意把受伤的须根清理干净,沾浆要保证泥浆裹得均匀,装桶要切忌窝根……”4月28日上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苗圃基地,营林科技术员孙双印一边亲手示范花楸容器苗灌装,一边给工人们讲解技术要领。
花楸是塞罕坝机械林场近两年引进培育的阔叶树种之一。为深入推进二次创业,今年林场的8000亩造林地块将首次全部采用混交造林模式。而阔叶树种的引进培育,是混交造林的前提和关键。塞罕坝春季造林马上开始,孙双印放心不下,一个一个分场苗圃查看叮嘱,不敢有一丝松懈。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离开尚海纪念林前,总书记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询问他们工作生活情况,共话林场沧桑巨变,共谋林场未来发展。孙双印是其中的大学生技术员代表。
“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孙双印一直记在心坎里、落在行动上。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查活动。作为营林科技术员,孙双印提议加快打造混交林体系,当好“森林保姆”,受到林场领导班子的重视。
当好“森林保姆”也是孙双印多年来的心愿,这个心愿源自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段经历。
2008年,孙双印考入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分到第三乡分场生产股任技术员,第一项工作就是到莫里莫营林区灌装容器苗。
那时候,营林区条件还很艰苦,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除了一部防火专用电话,基本与世隔绝。白天工作枯燥又繁重,夜晚寒冷又无聊,几天的兴奋劲儿一过,孙双印开始倒苦水。
孙双印是土生土长的承德围场人,小时候没少跟家人到塞罕坝玩。一望无际的林海,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溪流清水潺潺。他羡慕林场人工作在景区里,考大学时选择了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想象挺美好,现实很苦涩。老职工张景德看出孙双印的情绪波动,得空儿便给他讲讲“林一代”爬冰卧雪、缺衣少粮、住地窨子、喝雪水造林的故事。“父母抚养孩子会觉得苦吗?咱们造林、营林、护林就好比给森林当‘保姆’,累点、苦点,值!”张景德说。
这让孙双印第一次懂了塞罕坝荒原变林海背后的那群人、那种精神。“一定要当好这片林子的‘保姆’。”他下定决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动力,孙双印变了。在山坡的空地,他学会了扩穴整地,用“三锹半植苗法”栽树;在不同林分的林间,他弄懂了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的区别……一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管辖区内每一片林子,记录下它们的林分特征。
张景德看着他由白变黑的脸庞,日益健壮的身材,竖起了大拇指:“有个森林‘保姆’的样了。”
建场之初,受大风、暴雪、霜冻等恶劣环境影响,适宜在塞罕坝生存的树种有限,造林多是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密度较高的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对防虫、防火、防病害等都不利。
让绿更浓,更要高质量营造林。孙双印在调入林场林业科后,把精准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重中之重。
经过调查研究,孙双印参与制定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营造近自然异龄混交林工作方案》。他和同事们着手开展了混交造林试验,同时通过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转化、天然次生林近自然转化、低质低效林改造混交林、促进天然更新林形成异龄混交林、荒山沙地混交造林等方式,逐渐使人工纯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健康的混交林体系。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混交林面积24.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1.5%。按照规划,到2040年,全场混交林面积将新增23.4万亩,总面积达48.1万亩,占比达40%,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
“到那时,塞罕坝森林生态景观格局将进一步优化,森林碳汇功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将得到持续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明显增强。我这个‘保姆’就更称职了。”孙双印充满自信地憧憬着。(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