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考察时,多次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对民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5月9日,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玩耍。该园2022年进行了改造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河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认真解决就业、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强化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2年,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1%,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9.7万人,完成棚户区改造11.8万套、老旧小区改造3698个,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毕业后,我就可以直接去文安县中医院上班了。”4月22日,看着刚签的就业协议书,桑博轩一脸的兴奋。
桑博轩是河北中医学院的学生。当天,该院举行2023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900多人现场签约。
“我学的是针灸推拿,到县级中医院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桑博轩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群众生活,一头连着发展大局。面对今年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我省各地各部门多渠道发力,打出稳就业“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培训,健全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抓好零工市场建设……随着一项项硬举措落地落实,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16万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多次要求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对民生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今年,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我省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着力办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事。
现代化的智慧课堂、高标准的体育设施,走进廊坊开发区第八小学,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人赞叹。
这所学校去年9月建成投用,设有48个班、2160个学位,不但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难题,还让走进校园的孩子们感到现代化的教学氛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今年我省在去年基础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截至3月底,计划新建、改扩建的100所学校中,96所已经开工建设,力争在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前不久,家住邢台市南和区三召乡的张女士,因脑血管狭窄在南和区人民医院治疗了两个星期,出院结账时自己仅花了2000多元,“当时看着每天的费用单,以为怎么也得花个万八千的,没想到报了这么多。”
既要看好病,还要少花钱。今年我省实施“三个百分之一”行动,即通过扩大目录、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分别提高住院实际报销比例1%,有效缓解百姓“看病贵”问题。
民有所求,政有所为。创建1000家以上省级食品安全标准化学校食堂,开展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服务,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今年省级财政安排230.4亿元资金,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同比增长17.7%,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下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近日,家住唐山市团结里社区的63岁居民蒋艳丽,迷上了打乒乓球。
只要天气好,每天清早,她就来到社区小广场的球台前,和邻居对打几局。
“你别看咱这小区都40多年了,可现在是住着舒心、玩得开心!”蒋艳丽快人快语,向记者说起了小区的新变化。
“多亏去年纳入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在路平了,环境美了,还安了这个球台,锻炼起来真方便!”蒋艳丽想起过去这里公共设施老旧,也没有物业统一管理,十分感慨:“盼了多年的事终于实现了!”
团结里社区的美丽蝶变,是我省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计划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816个,棚户区开工12万套以上、建成8万套以上,让更多城乡居民实现安居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省高度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下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小区环境越来越美,路边绿地逐渐增多,城市犄角旮旯也多出了很多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正在成为居民简单而美好的小幸福。
不止在城镇,随着厕所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如火如荼,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深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燕赵大地更多涌现。
胡乱堆放的垃圾杂物没有了,坑洼不平的小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临漳县显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巧玲感慨地说,过去村里的环境说“脏乱差”一点儿不为过,村民出行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而现在“下雨天脚上不沾泥,刮风天身上不沾土”。
生活品质的提升,还包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全省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深入实施体育场地设施惠民工程,建设更新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万处……
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北人走进剧场和球场,切身感受文体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问寒问暖关心咱。时刻惦记老区人,看到贫困心不甘。哎嗨哎嗨呦,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要改变阜平县……”
5月6日,吃了晚饭,66岁的脱贫户杜呈兰又在自家院子里,唱起了自编的阜平小调。
“就是打心眼儿里愿意唱。”杜呈兰是阜平县龙泉关镇西刘庄村人,脱贫后她把自家生活和三里五乡的新变化,都编进歌词里,“骆驼湾,大改变。蘑菇棚,养老院。拆旧房,盖新房。木头房,浇筑梁。地板砖,黄泥墙,冬暖夏凉真舒畅……”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以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
开展摸排走访。聚焦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运用“铁脚板+大数据”方式,广泛开展信息比对和监测预警,今年一季度全省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85632户。
完善救助政策。从加强低保救助、优化办理流程等方面,提出17条政策举措,持续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孩子从小发育迟缓、四肢肌力弱,通过站床、低频电刺激疗法等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能在辅助下行走了。”每天上午,邯郸市民杜女士都会带孩子到定点康复机构训练。
河北连续5年把残疾人工作纳入20项民生工程,今年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服务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托养等个性化服务,截至4月底,已服务117945人次。
从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到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推进“孤儿助学”项目,到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河北以更大力度,聚焦特殊群体,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暖到群众的心窝里。
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河北日报记者 王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