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右)和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起查看旱碱麦生长状况。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沧州、石家庄,深入农村、港口、科研单位等,实地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总书记对河北发展寄予殷切期望,饱含对河北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励着干部群众更加奋发有为做好工作,凝心聚力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凯:
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在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地麦田里,小麦穗粒越发饱满,一派生机盎然。
5月12日16时许,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再次来到这片麦田,开展实地研究。
“一天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我有幸当面作了汇报。”时隔一天,郭凯仍难掩兴奋之情。
当天,郭凯第一时间找到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京,分享他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的喜悦和收获,更重要的是围绕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入研讨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工作重点。
位于沧州市南皮县双庙村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发源地,长期致力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成立30多年来在南皮县、海兴县、黄骅市等地建立了试验示范区,积极开展耐盐碱作物鉴选、咸水微咸水利用、土壤培肥改良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科研团队在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培育出“小偃60”“小偃155”等小麦新品种,已在环渤海低平原中低产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余万亩,表现出较好的抗旱耐盐碱特性。
“总书记说,‘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这些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扎根盐碱地开展高效利用研究的信心。”郭凯说。
沧州濒临渤海,虽然淡水资源缺乏,但地下浅层咸水分布广,且十分丰富。科学利用咸水资源是南皮试验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郭凯坦言:“过去主要通过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措施,以强灌强排的方式淋洗地表盐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特别是像黄骅这种本就缺淡水的区域,很难实施。”
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培养起来的一名青年科技骨干,郭凯成功研发出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滨海重盐碱地技术,利用15g/L的咸水实现了耕层土壤盐分由10g/kg降低至3g/kg,保证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芙蓉葵等的正常生长,实现了重盐碱地的利用。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滨海盐碱区、河套盐碱区进行了示范和应用。
“加强筛选耐盐的植物和作物品种,优化盐碱地培肥节水改良技术,升级盐碱地适生种植技术模式……接下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郭凯表示,“牢记总书记嘱托,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场试验、搞好每一次研发,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
离开麦田的时候,下起雨来。
“真是及时雨啊,为旱碱麦解了渴。”郭凯笑着说。当前,仙庄片区7600亩旱碱麦正值灌浆期。这场雨,为这片盐碱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文/河北日报记者袁铮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健:
走好创新路,做好“中国药”
5月13日,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健(左)与技术人员探讨交流新药研制。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 摄
5月13日上午,刚从公司总部开完会,高健便急匆匆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战斗”。
高健,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今年51岁的他已经从事药品研发20多年了。5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听取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了解药品研发生产情况。当时,他作为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面对面与总书记交流。
“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时回响在高健耳畔,“加强自主创新,一刻都不能松懈,绝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换上白色工作服,高健快步来到生物发酵实验室。在这里,发酵工艺研究碰上了难题,科研人员正等着他一起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身为华药人,高健对此体会颇深。华药被誉为“共和国医药长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厂建成投产实现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使中国人平均寿命增长10岁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物医药产业如此重视,令高健更感责任重大:“时代在变,华药人的使命不会变,我们要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高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何回答好总书记提出的新课题,他反复思考,斟酌再三。
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高健带领团队不畏艰苦,不惧困难,一次次突破难关,历经17年艰辛探索,终于研发出国家一类新药奥木替韦单抗。这是我国第一个抗感染单抗药物,对狂犬病毒感染的保护效力接近100%。
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华药依托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两个创新平台,搭建起10个关键核心技术平台。
目前,他们已经建起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在基因工程菌种构建方面,大肠杆菌、酵母菌、动物细胞三大表达系统都具备了独立自主的构建能力。
得益于这些基础研究成果,10多年来,华药加快推进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已上市20多个新药。其中,在抗感染领域研发出多个抗细菌、抗真菌耐药药物,在免疫调节领域开发出多个器官移植特效药物,在血液系统领域增添了多个细胞因子药物。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一字一句回味总书记的嘱托,高健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高健看来,做好“中国药”,就要面向广大群众临床用药需求,进行更多细分领域的新药研究,研发生产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我们将聚焦抗感染、免疫调节、血液系统三个主要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药研发力度,努力实现更多新突破。”高健信心满满地表示,坚持自主创新,华药有着辉煌的过去,也一定能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周洁
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
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5月13日,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中)在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进行码头作业巡查。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 摄
5月13日10时许,在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认真巡查码头集装箱作业情况。
蔚蓝的渤海之畔,长达98米的力诚6号船停靠在集装箱码头,高大的门机不间断进行抓取集装箱作业。
“你看,这艘船3公里之外的西南方向,就是黄骅港煤炭港区。”王宝辉指着不远处说,“两天前,我就是在那里给总书记汇报黄骅港的工作。”
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考察,详细了解黄骅港的位置优势、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王宝辉一一作了详细汇报。
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对内辐射范围广,正在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这里有两条航道,一条是煤炭港区5万吨级双向航道,另一条是综合港区20万吨级单向航道。2022年,黄骅港完成煤炭吞吐量2.2亿吨,电煤保供量居全国第一。
据王宝辉介绍,黄骅港历经近40年发展,突破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瓶颈,形成岸线长度43公里,可布置泊位125个,建成1条20万吨级单向航道和1条5万吨级双向航道,开辟了32条内外贸航线,通达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单一煤炭输出港到涉及矿石、粮油、通用散货业务的综合贸易港转变。
“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王宝辉倍感责任重大,“这对公司来说,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牢牢把握住。两天来,我和现场的职工代表一起交流感受体会,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落实好。”
5月12日,王宝辉来到液化管廊项目和鑫海—金长兴管廊管道项目现场,和建设人员一起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这两个项目,是我们加强港口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正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努力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王宝辉说。
今年一季度,黄骅港完成吞吐量7897万吨,同比增长5.8%,实现首季“开门红”。
“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把黄骅港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王宝辉表示,为加强港口能力建设,他们正持续完善集疏运体系。“十四五”期间,黄骅港规划了七条铁路专业线,建成完工后,将实现码头和铁路主干线的互联互通,大大提升港口交通便利性。
文/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
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职工陈致远:
为智慧港口建设贡献力量
5月13日,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长陈致远在该公司刘华琳创新工作室记录设备运行状况。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5月13日10时许,黄骅港港池内波光粼粼,码头旁的货轮正在进行装船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沿着码头来到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刘华琳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陈致远正在和同事开展协同智能化作业系统的调试。
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与30多名职工代表交流。陈致远就在他们中间。
回想当时的情景,陈致远仍沉浸在激动之中。“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总书记讲话的一字一句,他都记在心里。
作为该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长的陈致远,如今已是刘华琳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正是为了带动更多员工投身创新实践,研发新技术,助力黄骅港转型升级。
“我们研发的协同智能化作业系统,刚刚在公司生产三部煤炭翻堆流程中重载测试成功。”陈致远自豪地说,这个系统能实现黄骅港煤炭翻堆流程的无人化操作,大大提高港口的智能化水平。
精益求精搞创新,一项项技术应用到港口生产中。
智能堆场建设,实现了堆场单机全自动作业和精准配煤;智能装船系统,让黄骅港实现了俯仰式与回转式装船机的全自动运行……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国内领先科技成果评价4项,为港口生产插上了“智慧翅膀”。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随着科研项目不断推进,创新工作室陆续从各单位抽调技术人员,并采取‘师带徒’的方法,由老技术员帮带新技术员。”陈致远说,创新工作室成员结合各自优势,把找课题、技术研发、成果申报等各项工作划分到责任人、落实到具体事,形成闭环运行模式,利用业余时间商讨项目进展、成果存在的问题,到现场研究课题、开展试验。目前,创新工作室成员已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单位。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陈致远表示,“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聚焦智能生产,加快智能化平台建设,协同港口上下游环节的计划编制,实现对设备运行和装卸作业的一体化调度以及港口生产管理与决策分析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在推动新技术落地的同时,也愿将这些新技术推广到其他港口,为智慧港口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