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3)》发布,建议三地在区域资源配置与产业分工协作上求突破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04 07:04:22
分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3)》发布,建议三地——

  在区域资源配置与产业分工协作上求突破

  日前,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省社科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3)》。报告提出,京津冀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主体,应主动应变,积极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一个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报告认为,京津冀要在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与产业分工协作路径上实现新突破,形成区域层面共同富裕的样板。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形成区域全面发展的新范式。要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上实现新突破,成为全国人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地。要在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的确立上实现新突破,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示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亟待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提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产业、创新、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协同发展新空间的创造都亟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进行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报告认为,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经济差距并未缩小,与均衡共富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均获得了长足发展,三地经济实力均获得了不同程度提升。2011年到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由4.4万亿元增加至9.6万亿元,增加了5.2万亿元。从发展增速来看,从2019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除2021年外),河北的GDP增速均要高于京津,表明京津冀三地内部发展差异有向小的趋势。与此同时,京津冀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一是三地之间发展不平衡。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例,河北与京津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二是三地自身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尽力弥补公共服务的发展差距。2021年,京津冀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27.6,较上年提高1.8。从基本公共服务看,区域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人,较上年增长9.6%;区域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211万人,较上年增加48万人,区域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尽管如此,三地公共服务差距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公共服务支出的差距与不平衡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各项政策举措的激励和约束下,京津冀污染排放较为集中的河北将去产能范围由国家要求的钢铁、煤炭两个行业调增为钢铁、煤炭、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电6个行业。与此同时,在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方面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倒逼不达标产能退出市场。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面临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而艰难。

  近年来,河北与京津不断深化文化合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初现。2021年,河北省1324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68.3亿元,同比增长1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北京市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尽管京津冀三地文化创新创造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文化赋能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不少文化企业依旧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机制,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跨越京津冀的文化产业集群生态还未形成。

  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推动京津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报告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推动京津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创新协同发展动力,形成加快协同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快构建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努力实现京津冀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工作体系相互对接、资源市场相互贯通、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体制机制改革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构建创新平台支撑体系,鼓励京津冀三省市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三地实质性构建利益共同体。尽快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全面梳理和重新定位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升发展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落地性。

  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大开放、大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打破经济融合的行政性障碍,建立都市圈内统一的经济运行规则,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依靠市场机制实现都市圈内的资源整合,以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健全京津冀公共服务体系和共富制度安排,推动京津冀构建均衡协调发展新图景。围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要素流动需要,加快构建包容共享、协同一体的都市圈公共服务新体系。优化京津冀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联合制定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激励政策,推动京津三甲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疏解或通过对口帮扶等形式支持河北建设,谋划共建共营一批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医养结合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综合体。完善社会保险跨省区转移接续机制,在实现养老保险和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础养老金京津冀统筹,三地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下限基本统一。

  三是突出新能源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持续推动京津冀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以能源产业新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京津冀联合建设京津冀绿色技术与产业孵化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高端智能装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三地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为依托,打造绿色产业创新场景开发基地。多维构建京津冀产业转型提升的保障体系。加大对京津冀尤其是河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支持,使河北在退出传统产能的同时,新兴产能及时跟进,补齐京津冀产业发展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板。

  四是统筹融合京津冀文化资源,激活区域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建立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资源库,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治理,培养区域文化认同与自信。推进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着力解决三地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破体制界限,整合三地社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彦铭)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配置,产业分工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