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庄战洪记
来源: 长城网  
2023-08-12 11:44:29

  梁家庄,太行深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隶属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

  “杜苏芮”,2023年7月28日登陆我国的强台风,狂飙北上数千里,造成罕见的特大暴雨,肆虐京津冀地区。而最大的降雨点,就在面积5.3平方公里的梁家庄。

7月30日,邢台市临城县梁家庄连心桥桥头洪水奔涌的情形。手机视频截图

  这轮降雨中,梁家庄累计降雨量达到1008.5毫米,形成了1963年之后当地最大雨量和最大洪水。

  称得上奇迹的是,在这场极端特大暴雨中,梁家庄在村的112口人做到了“零伤亡”!

  小山村“单挑”强台风,完胜!

  8月7日,雨过天晴。清晨的梁家庄,朵朵白云飘浮在青山之间。清澈的槐河穿村而过,水边有儿童在嬉戏,也有妇女在洗衣服。岸边依依杨柳掩映之下,是鳞次栉比的民居。河中欢快跳跃的水流,给如画的山村平添了几分灵动。

  如果不是被抬高了两米多的河床,和河床上卧牛一般的巨石,谁都不会想到,就在几天前,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

暴雨过后的邢台市临城县梁家庄。马宁 路钦淋 摄

  备战

  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面积50平方公里,丰茂的植被,起伏的山峦,绘就了这里秀丽的风景。梁家庄位于蝎子沟下游,每到汛期,蝎子沟区域的雨水,经过大大小小二十多条沟岔,汇聚到槐河,经梁家庄奔涌而下。

  巨大的行洪压力,再加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小小梁家庄面临的危险和挑战可想而知。

  雨,是从7月29日凌晨开始下的。

  天刚蒙蒙亮,村党支部委员秦菊荣打算趁着雨势还不大,去后山看看那道“缝儿”。

  1963年8月,梁家庄经历过一场特大暴雨,村后西坡出现了一道约100米长、1米宽的山体裂缝,成为村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秦菊荣兼任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多年来,她无数次去察看那道“缝儿”有没有扩大,周边山体有没有塌陷、滑坡。

  “大雨快来了,别去了。”家人劝她。

  “越是雨大,我心里越不踏实。”秦菊荣说。

  她披了一件雨衣,穿上雨靴,一步一滑地往后山走去。看到裂缝没有变化,她悬着的心才算暂时放下。平时一个来回50分钟的路程,这次走了一个半小时。

  秦菊荣刚从山上下来,还没顾上喘口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立杰就拽着她一起赶到双石铺村开会。

  原来,赵庄乡党委书记米艳辉放心不下蝎子沟下游沿线村庄,在双石铺村紧急召集6个深山村的干部开会,传达上级要求,安排防汛工作。

  会上要求,比照着1963年8月和1996年8月的两次暴雨洪水,做好眼下的防汛准备。郝立杰听米书记这么一说,心头一紧,“不敢大意啊,可一点也不敢大意!”

  1963年的大水,今年48岁的郝立杰虽然没经历过,可也无数次从村里的老人们嘴里听说过,那是梁家庄的噩梦。当时大水冲毁了村里六七间房屋,一半以上的道路荡然无存。

  开会回来,郝立杰他们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开始忙碌起来。

  先得弄清楚1963年发大水时是怎么个情形。

  村干部们都年轻,谁也说不上来。郝立杰带人来到80岁的村民张如庆家。张如庆是村里的老党员、老会计,据他回忆:“当年的水啊,刚好没过连心桥东头的大石头。桥头郭立芳家进水了,满院子都是沙。”怕老人家记不准,他们又走访了80岁的尚风林、77岁的闫小柒……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立杰走访村民。刘俐验 苑绍培 摄

  连心桥是槐河上连接村东村西的一座桥,43米长,4个桥孔。桥东头有一块半间屋子大的石头,就是张如庆口中的“大石头”。

  结合老人们说的情况,按照1963年的洪水线,村委会很快明确了需要转移避险的25户57人,成立了由13名志愿者组成的应急队,还把目前在村里的112人分为10个互助小组。

  郝立杰迅速进行了分工,他自己负总责,村党支部委员曹春江负责桥东,秦菊荣负责桥西,他俩和王志超、郝书平、郝书朝、郝爱朝4名党员,分包负责10户转移安置点,指挥应急队员组织村民就近转移。

  今年汛期前,郝立杰曾根据村里的地形地貌,画了一张“转移路线图”,清清楚楚地标记出村里受洪水和地质灾害威胁户的具体位置、转移路线、转移目的地。现在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都把这张图牢牢记在了心里。

  郝立杰还招呼家里有汽车的村民,抓紧时间把车停在高处,防止被淹。

  2016年7月那次发洪水的情形,郝立杰记忆犹新。当时断水、断电、断路,村子成了“孤岛”,手机也没电了,不但没法和县乡联系,乡亲们之间也联系不上。所以这次一看到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雨,郝立杰就准备了一个大容量的充电宝,还提前把车加满了油,汽车有油就有电,也可以给手机充电。

  村里的大喇叭开始反复广播:“这次雨下得特别大,时间也长,预计跟1963年和1996年的雨量差不多,很危险、很凶险,请大家别出门、听指挥,做好准备,随时都可能转移撤离……”

  一个多月前,村里刚组织过一次防汛演练,每家每户都来了人。当铜锣声响起,受暴雨威胁的二十多户村民要在最短时间内,按设定好的路线跑到预定安置点。这样的演练,在梁家庄每年至少搞一次,村民们把撤离路线都记得死死的。比如家住黄花沟的杨平,出门往右拐,只需要跑100多米,用不了两分钟就能到达安置点郝小喜家。

  村民王玉珍家是村里的转移安置点之一。被选作安置点,她觉得很光荣。早在7月中旬汛期开始前,她就按照村里的要求,家里备足了米面粮油。

村民王玉珍说,我家被选做安置点,觉得特光荣。商棠 摄

  听到大喇叭的广播,王玉珍在心里盘算起来:家里有六间屋,两张双人床、两张单人床、一个大沙发,岁数大的可以睡床和沙发,年轻的就打地铺,差不多能挤二十来个人。

  “村干部冒着危险在河边站岗,我们在家里才安心,自己出这点力不算什么。”魏文革家也是一个安置点,她提前准备了方便面、挂面、鸡蛋和饮用水,“我们全家都欢迎乡亲们,互相帮助还不是应该的嘛。”

  天黑下来的时候,雨下得更急了。

  较量

  “倾盆大雨已经不能形容,银河倒灌还差不多。”郝立杰看着眼前的暴雨,内心一阵焦急。

  7月29日晚上,大雨混合着水雾倾泻下来,能见度不足半米,村干部们每隔几分钟,就从河西岸的村委会冲到连心桥桥头,察看水情。

  河水距离桥面的高度,是最直观的参照。按既定的方案,河水到达桥孔上沿时,启动转移撤离。

  夜幕中雨越下越急,山洪像一群怪兽从上游扑下来,洪水中巨石翻滚,沉闷的撞击声让人心惊肉跳。

  山谷在震动,大地在颤抖。

  7月30日凌晨3点,郝立杰再次到桥头察看:桥梁有没有危险,河坝能不能顶住,黄花沟的那几户人家情况怎么样,河水会涨到什么位置……他的心被大雨越揪越紧。

  326.4毫米,344.6毫米,374.9毫米……每隔一小时,临城县气象局都会打来电话,通报村里观测点的累计降雨量数据。

  水急的时候,15分钟槐河水位就上涨一米多。眼看着雨量和水位不停往上蹿,大家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

  凌晨5点,梁家庄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水位距离连心桥桥孔上沿还有半米。

  “水位上涨太快,不能再等了,转移!马上转移!”郝立杰下达命令,大家各司其职,立刻分头行动。

  曹春江撒腿就往桥东头跑,拉起一道绳子封锁了桥面,禁止人员通过。

  经过之前无数次演练,村民们已经训练有素,听到指令马上拿起提前收拾好的小包,向距离最近的安置点跑去。

  快一点!再快一点!河水像是在和人们赛跑,很快没过桥孔、漫过桥面、淹没第一道护栏……

  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堤坝,似乎想撕开一道口子,挣脱河道的束缚。但无数次的冲撞都以失败告终,失败使河水愈加暴怒,来回翻滚着把水位抬得更高。

  村民秦爱金的爱人、孩子都不在家,秦菊荣和郝振方帮忙把她瘫痪的婆婆背到安全地点;尚风林老人自己一个人住,郝立杰和郝振生一边一个,将他架着转移出去;有位村民脑子不太清楚,听不明白转移指令,曹春江带人帮他转移。

  一组完成转移,二组完成转移……

  桥东转移结束,桥西转移结束!

  7月30日7点半,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受洪水威胁的村民全部转移完毕!

  “安全了!”郝立杰松了一口气,这时候,河水已经漫过桥面将近一米。

  临近中午时,郝立杰抽空回了趟自己家。作为安置点之一,他家一下子住进来三十多人,74岁的老母亲正在张罗着给大家准备午饭。

郝立杰的母亲说,7月30日家里转移来了30多个人。商棠 摄

  “我们这儿的人都有个好习惯,一到汛期就提前囤米囤面,吃的足够。”不过,郝立杰又略感歉意,“就是没想到村里的电线杆被刮倒了,停电,轧面机不能用,只能给大家煮方便面。”

郝立杰家,转移人员在吃午饭。郝立杰 摄

  老太太把家里两口锅都烧上,同时煮面,两摞子碗都不够用,大伙倒替着吃。

  看见郝立杰回来,大家围着他问这问那。

  “立杰啊,这雨啥时候停?”

  “咱村到底能不能行?”

  “能行!再下问题也不大。水涨上来咱有涨上来的办法,村里的沙袋、铁锹都备得足足的,大家放心吧!”

  嘴上这么说,其实郝立杰自己心里也打鼓。他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组织上把村子交给我,村民们要是有一点闪失,我就是罪人啊!我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实一些、更细一些!”

  7月30日天黑后,郝立杰把车停到了村里的最高处,他在那里差不多能看到全村的情况。车子一整晚没有熄火,随时给大家的手机充电。“也是为了让村民能看见我,大家看到我的车灯亮着,心里会踏实些。”

  郝立杰的手机就没有断过电,第一时间把接收到的上级指令传达给每个小组负责人,也一直和河对岸的曹春江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着桥东的情况。

  河东岸,曹春江一边盯着水位,一边盯着那条上山的小路,生怕小路被落石堵死。这是预案里,村民们下一步的撤退路线。

  “水只要一漫过桥头的广场,我就立马带着大伙儿上山。”这位退伍多年的老兵语气坚定,就跟要上战场一样。

  大雨依然下个不停,这一夜,全村人几乎都没合眼。

  7月31日凌晨3点多,郝立杰接到临城县县长贾志强的电话:“你那里现在雨还大不大?”

  “稍微小点儿了。”

  “你们村的观测点降雨量马上快过1000毫米了,情况怎么样?”

  “平安无事。转移户都安置好了,大家情绪也挺稳定。”

  下雨的那两天,贾志强给郝立杰打了十来个电话。大家都替梁家庄捏着一把汗。

  7月31日凌晨5点,雨终于停了。此时,梁家庄累计降雨量达到998.3毫米,远远超过了24小时降雨量250毫米的特大暴雨级别。

  清晨,久违的阳光洒满梁家庄。郝立杰站在连心桥上,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这一仗,我们赢了!”

梁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郝立杰介绍7月30日的水情。商棠 摄

  筑坝

  这一轮暴雨,梁家庄两天时间就下了正常年份两年的雨量。

  一个小山村,是怎么抗住暴雨和洪水双重考验的?在郝立杰看来,全靠村里的“三道坝”——山上的“生态坝”、河边的“护村坝”、党群一心的“团结坝”。

  1996年8月的那场暴雨,给梁家庄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从那时起,村党支部就决定封山禁牧,退耕还林。

  此后,梁家庄周边山上的树越来越多,5000多亩山场森林覆盖率超过90%,树根抓牢了土壤,下雨时就多了一道阻挡沙石的“堤坝”。如今,大家都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村子才更安全。

暴雨过后的梁家庄。马宁 路钦淋 摄

  槐河西岸400多米长的“护村坝”,像一只铁臂,稳稳护卫着梁家庄的安全。经过1996年、2000年、2013年和2016年的多次修葺,现在坝体有4米高、1米厚,最近一次修坝时还将河床下挖了4米,每年还要进行河道清淤。

  而最让郝立杰踏实的,是村里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党员队伍,和一个“特别讲团结”的村民大家庭。党员冲在前、干部带头干、村民觉悟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团结坝”。

  8月7日下午,张如庆、郝爱朝、郝小喜等6位村民代表围坐在村委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村里各处受灾情况。哪片路面底下可能被水冲出了空洞、哪块堤坝护栏有点松动……他们这几天自发在村里四处察看,不放过一丁点安全隐患。秦菊荣在旁边一条条认真记录下来,为修整重建做准备。

  “你们几个都七十多岁了,这两天村里路不好走,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我们老哥几个身体硬朗着呢,就是觉得村干部都太忙了,想给你们帮点忙。”老党员郝爱朝是军人出身,年轻时也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对干部们的不易最有体会:“咱村的党支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我们打心眼里拥护,愿意跟着你们干!”

洪水过后,梁家庄村干部群众清理街道淤泥。郝立杰 摄

  就拿暴雨后清理街道这件小事来说,村里让小组长通知,一户出一个人。结果还没来得及说,村民们看见有人在干活,全都出来帮忙,几乎能动的人都来了,两天就把淤泥和石头清理得干干净净。

邢台市临城县梁家庄村民清理街道上的碎石和淤泥。曹春江 摄

  村民王建忠家的院墙让大雨浇塌了,压住了前面人家的房子。赶上这两户人家都不在村里,曹春江、王志超带着几位村民主动去帮忙,很快把院墙重新垒了起来。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立杰和村民一起垒墙垛。刘俐验 苑绍培 摄

  沿着黄花沟上山的小路,几乎被冲成了乱石滩,山上的几百棵核桃树还有二十来天就要收获了。

  “村里协调了钩机,把那些大石头砸碎运走。剩下的活儿我自己就能干,用三轮车拉土填平路。”郝爱朝盘算着,就算一天修10米,收核桃前也能修完。

  党群同心、干群同力,筑牢了抵御暴雨洪水的“铜墙铁壁”。

  这“三道坝”,在梁家庄,可挡世间万难,可创人间奇迹!

关键词
河北,梁家庄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