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揭榜挂帅”,吸引京津创新资源!保定市完善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4-03-06 09:04:55
分享:

  保定市完善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揭榜挂帅”,吸引京津创新资源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实现高速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0倍,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1.72%增长至3.48%……10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为保定市创新驱动及产业协同筑牢发展支撑。该市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持续打造具有保定特色创新生态系统,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2月28日,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12号楼,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万级洁净GMP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细胞长势。

  “这是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TCM免疫细胞技术,培养的第四代抗肿瘤免疫细胞,依托该技术研发的Ⅰ类生物新药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效果良好。”该公司总经理孙志娟介绍,自2018年落地保定以来,该公司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科研力量,开展多项先进细胞技术研发,年营业额从最初900多万元增长到2023年4500多万元。

  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

  “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自2015年4月投运以来,已有362家企业在此落户,一个个创新‘金种子’相继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目前,已有易度科技血管机器人、河北思瑞恩高端研磨材料、中创燕园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等3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在这里实现落地转化。

  “我们在保定打造了一个‘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产业链条,并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保定模式,为入园企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服务体系,全程帮助企业和人才对接政策、资本、市场。”张曙光告诉笔者。

  人才聚,创新强。如何让创新人才留下来、发展好,从“候鸟”变“留鸟”?

  “开展双创活动、孵化‘种子’项目是个很好的方法。”张曙光说,近6年,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双创活动470余场,推荐240余个优质项目及企业参加保定高新区举办的双创大赛。其中,诺未科技、易度机器人、玄云动力、伍极物联网、北斗云计算等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推动保定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规上企业19家,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经验样本。

  创新机制吸引京津优质科技资源

  2023年12月22日,作为保定市首批科技“揭榜挂帅”6个项目之一,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臧生物”)承担的“基于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关键技术”项目率先通过专家组验收。

  “依托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我们建立心肌细胞株培养体系并进行干细胞多能性、心肌细胞表型等鉴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件,培养技术骨干2名,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三臧生物总经理邓姗姗介绍,该公司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今年建成投产后,公司将打造国内首个IPSC诱导心肌细胞产业化创新中心,实现IPSC诱导心肌细胞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2021年9月,保定市在我省率先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重点聚焦该市“7+18+N”产业,综合考虑项目创新引领性和经济、社会效益等多个因素来确定榜单,按照“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思路,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把急需的关键技术项目张榜公布,面向社会征集揭榜方,设立2亿元以上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聚集创新资源,以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

  “榜单项目的确定,既重视‘高精尖’‘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也兼顾对产业发展影响大、见效快的企业所急需的技术攻克。”保定市科学技术局资源配置管理和监督评估处处长赵旭坡说,对于技术水平低的需求坚决不予发榜。截至目前,共发布7批次199个榜单,成功揭榜75个榜单,其中38个揭榜项目来自京津,占比50%以上。

  此外,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安排2965万元,对58个项目给予支持,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3.5亿元。2022年,保定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48%,超过全国(2.45%)、全省(2.00%)平均水平,居全省首位。

  创新引领,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截至2023年底,保定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7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9家;建立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工作站、12家院士合作重点单位;有516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其中省级168个,居全省第二。

  常态化对接推动“京津研发、保定转化”

  近年来,借助京津创新资源优势,保定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开展常态化对接交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初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京津研发、保定转化”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2021年至2023年,保定市共吸纳京津技术成果交易136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9.4亿元;输出到京津的技术成果交易64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2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6亿元增长到2023年54.23亿元。

  人才引进方面,在全省率先制定《保定市特聘专家服务管理办法》,柔性引进112名特聘专家,其中“两院”院士44名。2023年9月8日,市科技局与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签署《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保定工作站共建协议》,由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派出专家,成立“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保定工作委员会”,围绕保定市“7+18+N”产业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需求,持续提供京津科技项目资源,并推动项目在保定落地。

  在半导体新材料方面,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展开合作,建立碳化硅单晶材料与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4—6英寸高质量碳化硅单晶研发”国家863项目,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片生长和加工技术实现产业化;保定中创燕园与北京大学共建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保定华翼风电叶片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风能协会加强合作,共同申请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微电子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多个项目联合研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生物医药方面,三臧生物与北京儿童医院正式签约,承接造血干细胞移植进仓基地项目技术服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团队研制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在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研发成果转化。(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通讯员 董怀标)

关键词:河北,保定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