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郑佳洵 杨蕾 白亚军 张嘉琪
4月22日上午,在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中心楼和土壤样品库项目施工现场,设置角度为55度、运行时间为369分钟的智能微雾系统正在作业,工地扬尘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河北建工集团智慧共享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显示了相关数据:开工天数285天、在场设备6台、技术方案40个。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中心和土壤样品库项目部施工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两组精准数据,能让施工作业更加安全、环保、高效。
智慧工地上,还有更多“魔法”。
“瞧!治理扬尘的,是智能喷雾系统,上传数据的,是智能水电表,此外还有塔吊监控,能实时上传高度、摆幅、吊幅重量等数据。”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中心和土壤样品库项目部项目经理杨杰成说,这些智能设备“穿戴”到工地上,目的就是能发现“小毛病”,让施工“更健康”。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中心和土壤样品库项目部生产经理程贺正在工作。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杨杰成还举了个例子:巡检时,现场技术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拿手机拍下来上传到平台,平台再将问题发给对应责任人,责任人整改解决后再上传,形成了问题管理闭环。
目前河北建工集团所有重点项目监控设备全部接入了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做到了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控全覆盖,对外满足主管部门监管要求,对内协助各级管理人员通手机端和电脑端实时查看现场各部位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管和决策。
在智慧工地,各种终端智能设备让工人干活更安全,项目管理更高效。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颗“最强大脑”在远程操控。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中心和土壤样品库项目部项目经理杨杰成演示手机端如何操作智能喷雾系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郑佳洵 摄
“这个大脑就是我们集团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河北建工集团数字化中心主任赵丽娅告诉记者,平台的功能是基于集团自身的管理需求及河北省智慧工地技术标准研发,包括质量、安全、劳务管理等九大模块。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将物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智能设备等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现场,在集团1043个项目全面推广应用。“可以说是‘一屏在手,应有尽有’!”
如今,这个“大脑”不仅让工地变得更加聪明,也得到了业界的追捧和认可。
去年,河北发布了2023年度第一批河北省智慧工地创建评价及验收评定结果,在39个验收通过的项目里,河北建工集团公司喜获16项河北省星级智慧工地示范工程,而这些项目全部应用了这个“大脑”,也就是河北建工云-智慧工地平台。
塔吊上的监控能实时俯瞰工地全貌,上传高度、摆幅、吊幅重量等数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自2019年该公司自主研发智慧工地平台以来,经过多次系统功能迭代,“大脑”已正式升级为2.0版本。安全、质量、技术、生产、物联网等模块功能全面优化,业务逻辑关联度提高,更适配于企业管理和项目应用,并且简化后台流程逻辑,平台响应速度明显提升。
未来,这个“大脑”还将学习哪些新技能?赵丽娅心中早有打算:“下一步,我们会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多系统的一体化集成,打通内部信息孤岛,打造企业管理综合运行平台,实现业财一体、项企一体化管控,利用大数据驱动业务提升,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