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劳动模范、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乳剂车间工段长张宏伟
从0.1到0.05,一举完成国产化全替代
乳剂颗粒精度从0.1微米提升到0.05微米以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跨专业成功研制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一举替代进口……在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乳剂车间,有位2024年省劳模,特别善于解决“卡脖子”难题,他就是张宏伟。作为车间工段长,他弘扬工匠精神,在工业探伤胶片、医用干式胶片、档案级缩微胶片等研发生产领域,带领团队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提升乳剂颗粒精度,完成工业胶片国产化全替代
4月28日,在乐凯医疗感光乳剂车间暗室,张宏伟正借助墙上一盏红光灯的微弱灯光,为下一批乳剂生产添加补加剂、调整配比参数。
“乳剂是胶片生产的关键元素,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忙完手头工作,张宏伟向记者介绍,乳剂是一种具有感光特性的乳状涂料,通过涂布工艺均匀涂到片基上,就可以制成感光胶片。
掌握乳剂颗粒精度控制,是保障胶片质量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外先进厂商秘不外宣的核心技术。乐凯医疗乳剂颗粒曾因精度控制不够精准,无法进入高端工业胶片领域。2020年初,一家客户因不满意胶片质量,向乐凯医疗提出了“感光度再提高一点”的要求,否则就要换购国外产品。这让张宏伟的心被深深刺痛:“我们是国内胶片企业龙头,不能老跟在人家后面跑,必须打破技术瓶颈,把乳剂生产水平提上去。”当时,乐凯医疗生产的感光乳剂每批次颗粒精度介于0.1微米至0.15微米之间,颗粒大小、形状的均一性不稳定是最大问题。
乳剂生产技术工艺复杂,涉及温度、搅拌速度和方式、加液速度和方式等十几个重要参数。为此,张宏伟带领团队进行了上千次试验,不断调整生产工艺及配方,历时两年多,最终完全掌握了乳剂颗粒精度控制技术,将颗粒精度提升到0.05微米以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从0.1微米到0.05微米,仅相当于提升了头发丝直径的六百分之一。可正是这‘提高一点’,就使乳剂产品的稳定性提高了50%。”张宏伟说,该项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工业胶片的质量,一举打破了高端工业胶片国外公司垄断,并完成了国产化全替代。
最近,张宏伟在公司研发群里发了一个乳剂研发进展的最新参数,让乐凯医疗副总经理魏丽丽高兴地为他点赞:“乳剂高手!”因为这个关键指标的突破,乐凯医疗的一款高端胶片具备了量产基础。
跨专业研发,打破乳剂生产关键设备的国外垄断
张宏伟学化工干化工,但突破的“卡脖子”难题,并不仅仅局限在感光乳剂研发领域,被国外厂商垄断的乳剂生产设备关键部件,也在他的“跨界”钻研下研制成功,并一举替代了国外进口。
张宏伟介绍,感光乳剂生产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其中,被国外垄断的溴离子浓度传感器是乳剂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精密度极高,因市场供应少,采购周期长,备件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损坏,车间就将面临停产。2020年10月,张宏伟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溴离子浓度传感器。
溴离子浓度传感器的研发生产涉及分析化学、电化学、机械加工等多个学科,对张宏伟来说,想要“跨界”将其攻克谈何容易!
“那段时间我几乎转遍了保定大大小小的书店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请教了多位专家,一点一点地‘抠’出了门道。”张宏伟说,半年后,他们做出了第一代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产品可以用‘傻大笨粗’来形容,测试结果也不达标,但从0到1的突破,还是给了我们极大信心。”张宏伟回忆。
随后,张宏伟带领团队又对盐桥装置、电解液的配置及浓度、变送器的选用及参数修订、玻璃参比电极选取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经过近百次调整改进,终于在2021年12月研制出第二代溴离子浓度传感器并投入生产。
“这款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进口设备采购难等‘卡脖子’问题,还将单个的成本从原来的近万元降低到100元左右。”魏丽丽说,相比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张宏伟团队自主研发的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不仅成本极低,而且维护保养简便、稳定性高、反馈数据精确,对公司工业胶片的稳定生产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带领团队攻坚,完成车间集散控制系统升级改造
走进乳剂生产车间的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室,只见六台电脑大屏上下两排并列排开,显示着乳剂生产的各个参数。魏丽丽自豪地说,这个集散控制系统也是张宏伟团队参与设计的。
今年1月中旬,车间集散控制系统需要升级改造。软件厂家将相关设备元器件拆除之后,却发现新系统要与生产设备完全匹配上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这意味着车间要停产两个多月。可是,出口订单春节后就得马上交货,停产时间太长,不仅会丢掉这个订单,还会面临赔偿。
软件升级需要把生产需求变成程序语言,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紧要关头,张宏伟带领团队主动承担了系统升级的任务。
张宏伟从团队中挑选7名技术骨干成立攻坚小组,不分昼夜忙碌在现场。魏丽丽说,让系统与生产设备建立起联系,需要用一个个公式将程序语言表达出来,“其中一个公式非常关键,张宏伟足足想了两天才写出来。”
从程序编写到工艺技术架构,从设备调试到完成试车,仅用20天,张宏伟带领团队解决了几十项技术性难题,成功完成了集散控制系统升级改造,保障了车间正常生产,出口订单也如期交货。张宏伟说,截至目前,新系统运行良好,没有发生过一次故障,已成为保障乳剂生产的“大脑”。(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