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冀州区北漳淮乡北内漳村,村里的景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村口高高矗立的牌楼、宽阔整洁的街道、道路两旁迎风摇曳的梧桐树、健身设施齐全的小广场、整齐划一的二层别墅和仿古式瓦房、在乡村里极为少见的影剧院……处处都彰显着北内漳村的与众不同。
作为革命老区,北内漳村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引领作为“红色引擎”,积极探索“党建+”特色工作模式,推动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谱写了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筑牢党建引领“主心骨”,基层堡垒建强建优
只有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才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北内漳村积极优化调整村“两委”班子,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管理,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我们现有党员160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96人,50岁以下的党员98人,党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北内漳村党支部支部委员李兵说,“去年新发展了一名年轻党员巩赛雅,她刚刚大学毕业,为我们的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村党支部始终秉持着“年纪轻、素质优、能力强、口碑好”的原则,积极发展预备党员。
如何发挥党支部主心骨的作用?
村“两委”积极探索并运用“党支部专题学+党员自主学”模式,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微党课、理论学习、红色党史故事等学习课程,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村党支部今年共开展了10次学习活动,在6月29日开展了“‘双为’有我 我为衡水发展做贡献”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带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真信笃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我们党员干部想在先、干在前,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心贴心!”李兵说道。
北内漳村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为依托,成立党员先锋模范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反诈宣传、法律法规宣讲等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清扫、绿化、植树造林等活动;为群众解决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村“两委”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闹心事,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好群众的“主心骨”,勇担当、敢作为,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点燃革命老区“新引擎”,红色村史催人奋进
“提起北内漳村,就不得不提及它的‘红色村史’了。”跟随村党支部书记柴文安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位于村西南角的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院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青砖蓝瓦的建筑中透着一丝古韵。
步入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曾在冀鲁豫边区战斗过、生活过的革命前辈雕像。“1938年4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在危难时刻光荣诞生……”展览馆馆长张隆动情地讲解着,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北内漳村则是冀南区的抗日中心村和堡垒村。
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览馆于2015年开始筹建,2016年6月正式开馆。展览馆总面积约1045平方米,其中主展区650平方米,共收藏抗战时期图片600余幅,全面呈现了党校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和广大师生投身抗战的英勇事迹。
“以前我们村周围长满了蓬草和红荆树,便于隐藏,我爷爷当时还参加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带领村民做军鞋、筹钱粮、打游击,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保家卫国运动中。”北内漳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晓勇看着墙上的旧照片感慨万分,“你看,这张照片上的人物是我的父亲李青云,同时也是北内漳村的老支书,他可是我们村的功勋人物。在我爷爷的熏陶下,我的父亲也积极加入到抗日队伍中。”谈及此处,李晓勇很是自豪。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先辈留下了红色足迹,不屈不挠的红色基因也已融入一代代北内漳人的血脉之中。
目前,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已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激励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北内漳村接下来将以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为依托,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利用红色资源、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北内漳村的红色历史,将红色血脉庚续下去。
倡导文明乡村“正能量”,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以前,垃圾乱倒,粪便乱堆,柴草乱飞。现在,每家每户、每条街道的垃圾都有专人定时打扫清运,走在街上心里十分舒坦。”正在街边树下乘凉的村民秦德纯说。
环境是否干净整洁、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关乎着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
在环境整治方面,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细化支委成员责任区,明确时间表,形成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格局。同时,村里常年有7名环卫工人每天打扫街道,租用大型机械清理拉运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村集体投资15万元将村内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翻修。
“我们对影剧院原有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去年正式启动并进行节目演出。”柴文安说道,“我们还投资5万元对文化广场的房屋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书籍、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村委会北侧的施工现场一派热闹景象:工人们正拆除着老旧砖瓦、切割着不同尺寸的钢管……为解决村内高龄、空巢老人的用餐、娱乐、康养等问题,村“两委”经商讨后决定建设幸福互助院,为老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也不能“掉队”。
北内漳村西邻106国道,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内工业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受益于北内漳村的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园区逐渐发展壮大——北内工业区至今已经成立了40多年,占地面积800多亩,2023年总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企业20多家,同时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充分带动了周边人群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600万元。
北内漳村在年底还会进行福利分红——每年每人1200元。另外,55周岁以上女性、60周岁以上男性每月100元福利,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200元福利。村“两委”班子定期走访脱贫户、特困户、低保户、重点户以及党员老干部,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现在的北内漳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多半数农家建成了美丽庭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北内漳村将继续发挥党支部的‘火车头’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用心用情为百姓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谈及未来发展,柴文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