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在白洋淀看雄安拔节生长

来源: 长城网  
2024-08-03 09:55:28
分享:

  在白洋淀看雄安拔节生长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梦妍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雄安新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拔节生长。

  雄安新区设立七年多来,我无数次地踏上这片热土,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看过高精人才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也为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而欢欣鼓舞。前不久,我又和重放光彩的“华北明珠”白洋淀重逢,深刻感受了雄安拔节生长的脉动。

  这是位于白洋淀烧车淀的燕南堤,现在是白洋淀必去的打卡地之一。行走在木栈道上,千亩荷花竞相绽放,扑面而来的荷香让人心神荡漾。

  在白洋淀拍摄的张学农。资料图

  在这里,我偶遇了一位老熟人——白洋淀的摄影爱好者张学农。看到我又来拍摄,他特别开心,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他刚拍摄的照片。

  他的相机里,有各种漂亮的荷花,有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当然更多的,是白洋淀各种野生鸟类,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等,都是这几年新在白洋淀发现的珍稀鸟类。他一边给我看照片一边感慨,白洋淀真的不一样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张学农经历过白洋淀的污染,那时候有人在白洋淀里养鱼,也有人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淀里,“明珠蒙尘”一度让他很痛心。

  好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后,白洋淀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推进,百淀连通、生态清淤等十几个综合治理项目先后开展。如今,白洋淀水质已经从劣Ⅴ类提升并稳定在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这些变化,都被张学农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下来。这七年多来,张学农奔走着、拍摄着,看着淀水一天天地变清变亮,白洋淀湿地也成功入选河北首批“鸟类天堂”,他的镜头也更多地关注到了白洋淀野生鸟类这一鲜活的“生态试纸”,留下了许多珍稀鸟类安家的珍贵影像。

  张学农拍摄的“青头潜鸭一家人”照片。资料图

  这张有名的“青头潜鸭一家人”就是张学农的代表作。青头潜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有它的地方,就说明水质好,环境好。2018年,白洋淀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的踪迹后,张学农就走上了拍摄青头潜鸭之路。去年,他在淀里蹲守了五天,成功拍到了青头潜鸭育雏的场景。上个月,他又拍到了两只青头潜鸭分别带娃畅游的画面。

  持续记录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张学农乐在其中。他说,自己拍鸟爱鸟,其实更爱的是环境。环境好了,人和鸟的生存空间都会好。

  像张学农一样,每天都记录着白洋淀变化的人还有很多,韦芸就是其中一个。

  看,这里就是韦芸工作的地方——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作为技术人员,她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AI、5G+VR、无人机、无人船、指纹溯源等各种“黑科技”守护白洋淀,为这汪碧水的生态保护插上“智慧”的翅膀。

  数字中心智慧监管平台大屏幕上,数字、图标不断变化,实时展现着白洋淀的水环境情况。韦芸告诉我,只需要戴上VR眼镜,就能置身于监测站点,哪里有污染一目了然,实现白洋淀“指哪儿看哪儿”。

  我当时就有点好奇,白洋淀沟壑众多,监测站点又比较固定,总有监测点位看不到的地方吧?遇到突发情况可怎么办呢?

  雄安监测1号。资料图

  韦芸把我领到了白洋淀码头,这里停靠着一个大家伙——有着雄安监测“小航母”之称的“雄安监测1号”。她跟我说,这相当于一个水上监测实验室,不仅可以对水质快速分析检测,船上还搭载了一艘无人机和两艘无人船,有了它们,狭窄河道也能轻松应对。

  这么多黑科技,难怪白洋淀水质能稳定保持在Ⅲ类。韦芸悄悄跟我说,现在她有了一位AI同事,生态环境AI数字专员灵灵,虽然是一个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虚拟人物形象,但以后它将独立处理大量数据,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没准儿下次我再去的时候,灵灵就能“独当一面”了。

  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白洋淀是“华北明珠”。而白洋淀治理,不仅为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水体保障,也成了雄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名片和生动缩影。

  在多次的采访中,我看到了白洋淀的不同侧面,碧波荡漾、水清如许是它,荷塘苇海、万鸟翔集是它,智慧管理、创新实践还是它。这是白洋淀,这是拔节生长的雄安!

  监 制:赵永刚

  策 划:张 霰

  统 筹:胥文燕

  编 导:田 梦

  记 者:刘梦妍

  摄 像:姚 杰

  后 期:吴 昀

  视 觉:筵 怡

  化 妆:岳晓燕

关键词:河北,白洋淀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