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报道 | 科技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08 08:05:26
分享: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绿意盎然。8月3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盐碱地里,一株株玉米长势喜人。

  站在地头,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说:“盐碱地上种粮食太不容易了,原先亩产只有几十公斤。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国家投入多了,新技术用得多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省坚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把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摆上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试点引领,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治水改土——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

  在沧州市,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就是人们熟知的盐碱地,它被称为“地球之癣”,治理难度大。位于这里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核心技术发源地,长期致力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

  “过去主要通过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措施,以强灌强排的方式淋洗地表盐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沧州濒临渤海,虽然淡水资源缺乏,但富含浅层地下咸水。他们成功研发出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滨海重盐碱地技术,利用15克/升的咸水,实现了耕层土壤盐分由10克/千克降低至3克/千克,保证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等作物的正常生长。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河北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将加快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对于水稻,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控盐控碱的重要手段。依托自身优势,唐山市曹妃甸区通过引水灌溉、排盐淋碱等举措,让土地盐碱程度由重度盐碱改良为轻度盐碱,实现生长季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小于0.15%。

  多管齐下,昔日“沉睡”的盐碱地被激活。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北坚持治水与改土协调推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在黄骅、海兴、曹妃甸、沽源等13个县(市、区)完成18万亩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增施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旱碱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技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盐碱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通过田块整治和培肥地力,我省盐碱耕地灌排能力明显改善,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值平均降低0.05,耕地质量年均提升0.13个等级,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

  选育良种——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在挑选油葵种子。记者张昊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也在“以种适地”上不断尝试。

  7月10日,回顾今年结束的麦收季,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很满意,他种植的3600亩旱碱麦再次丰收,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

  李子札村遍地是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曾经“收麦子用手拔,种一瓢收一斗”,一亩地打一百来斤粮,如果年景不好,麦种都收不回。

  “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收基础。张志清种植的麦种是“捷麦19”,该麦种抗旱、耐碱、耐寒、产量高,在沧州滨海盐碱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为降低盐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先后培育了“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在捷麦系列之外,“小偃60”“沧麦6002”等抗盐碱优良品种也相继由各科研团队选育推出,成为生长于广阔盐碱地上的“新希望”。

  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是破解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河北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鉴定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特色优异新种质,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藜麦等成熟品种,分区分类进行推广。

  冀北坝上地区属高寒半干旱区,这里的盐碱地,也因新品种推广渐成“米粮川”。7月31日,在张北县馒头营乡李森林村养谷厚道种植基地里,向日葵、燕麦长势正好。

  “我们通过田间品种筛选试验后,选育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适生农作物品种。”养谷厚道种植基地负责人秦文斌介绍,围绕提高盐碱地农作物成活率,他带领团队快速修复盐碱地生态系统,筛选向日葵、燕麦、藜麦、胡麻、甜菜等粮经作物,同时引进耐盐碱且经济价值高的盐碱地特色农作物,优选出一批适宜于冀北坝上地区的耐盐碱农作物良种。

  破解“盐碱地不出粮”难题,河北不断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支持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生产,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精深加工——盐碱地土特产有“颜”又有“料”

  发展精深加工,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

  旱碱麦,“种”与“用”都是大文章。在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制粉车间里,一排石磨面粉机正在运转。

  “旱碱麦生长周期长,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含量高,我们以黄骅旱碱麦为原料生产的中高档石磨全麦面粉卖得特别好。”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城说,他们不仅推出了多款全麦面粉,还在面粉基础上推出了面花和全麦面包、挂面、饼干等食品,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旱碱麦面花馒头出锅啦,趁热味道更香。”近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门口,村民们大声招呼着,让游客品尝十二生肖面花、千层馒头的同时,邀请其参观村里的面花制作非遗展室。如今,面花馒头成了沧州的又一个特色产品,除在当地商超进行售卖,还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麦香、稻香从盐碱地里飘出,牧草、林果等在盐碱地里生长……今天的盐碱地里,土特产有“颜”又有“料”。为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河北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盐碱地,向盐碱地要来的食物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

  在乐亭,“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这里的盐碱地不仅实现水稻丰产,还能放养螃蟹、小龙虾。

  在海兴,因当地盐碱地富含钾等元素,种出的“有机碱梨”酥脆多汁,特别爽口。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唤醒“沉睡”的资源,盐碱地变化悄然发生:旱碱麦、耐盐水稻、耐盐碱苜蓿……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盐碱地正在变成新粮仓。(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关键词:河北,农业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