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 河北日报  
2024-08-09 08:33:29
分享: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才能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要求河北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北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技术、人才、服务等要素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89.9亿元,同比增长22.1%。

  深化协同创新,京津成果加速在河北孵化转化

  7月26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九纯健保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赶制自主研发的温湿度传感器。这批产品将很快发往北京、上海等地,为客户提供物联网配套终端。

  2018年,九纯健公司开始在京外选址,计划建设更高标准、更大规模的生产基地,经过多次考察和对比,最终选择了保定·中关村。

  “这里什么都有。产业发展有空间,成果转化有平台,人才服务有保障,可以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搞研发。”公司总经理陈晓辉说。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支持下,九纯健公司已获得知识产权23件,营业额是刚来保定时的10倍。

  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中关村,已在河北多地开花。截至去年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累计5589家,投资额1015.01亿元。

  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是一座创新“富矿”。

  从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到制度机制的软件保障,河北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打造高能级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和专业化功能性平台,强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协作,协同创新平台的网络越织越密。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苗志伟教授团队研发的布帕伐醌,今年11月将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牛身上寄生虫的兽药。这项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得益于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苗志伟说,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宽敞的厂房,充足的资金,还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投产后,该产品可实现国产替代,价格比进口产品每公斤降低四五千元。

  围绕京津创新链布局河北产业链,截至目前,省科技厅推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京津高校与河北省各地合作共建9家科技平台示范基地。仅去年一年,示范基地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个。

  协同创新的种子,正在河北扎根生长。

  通过建立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打通信息共享渠道,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河北不断提升京津冀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今年上半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71.2亿元,同比增长52.6%。

  融通产学研,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而科技人才不足,是制约“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瓶颈。

  2022年,河北省创新组建科技特派团,根据“小巨人”企业创新需求,联系匹配专家团队,整合优势力量,助推企业加快抢占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工高速工具钢用的冲头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曾困扰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年。

  科技特派团的到来,让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尤晓东有了智囊团。“去年,在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孺等5名特派团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的冲头平均使用寿命从3000次增加到3万次。”尤晓东说,目前,高速工具钢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齐元胜教授团队帮助承德天成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广应用一种喷墨纳米银导电墨水及其制备方法等两个发明专利,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4%;天津大学崔魏巍博士团队与唐山国芯晶源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QMEMS石英晶振制造工艺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截至目前,306个科技特派团吸纳省内外专家1163名,其中省内722名、省外441名,集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京津高校院所专家235名。加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特派团已帮助相关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551项,完成成果转化434项。

  好企业找到好技术,重在提高匹配率。

  为畅通创新资源与技术需求对接渠道,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打造要素齐备、机制灵活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培养懂技术、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

  今年,在燕山大学科技产业促进中心牵线搭桥下,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老师自主研发的汽车桥壳液压胀形制造技术,在秦皇岛通桥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转化,汽车桥壳承载能力和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疲劳寿命高于国家标准35%。

  如今,河北省168家技术转移机构,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2023年,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13970项,搭建校企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42个,同比增长21.5%。

  机制“拆墙”,释放成果转化活力

  管网漏损,是供水行业的共性问题。

  去年8月,在河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首批创新应用场景专场发布会上,河北建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的“城市供水智能化场景”,入选创新应用场景清单。

  场景发布后,省科技厅牵线,找到清华大学、睿天科技公司等单位,推动场景业主方和技术供给方深入对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管网漏损解决方案。

  “项目正有序推进,完成后,预计可让我省供水单位整体耗电量降低2%、每个小区平均年漏损水量降低5000立方米以上。”河北建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娟说。

  从“给优惠”到“给机会”,去年以来,省科技厅创新构建全流程场景工作机制、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帮助企业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各类瓶颈,促进新技术快速转化、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发布五批119个创新应用场景,促成合作38项,开展41场供需对接活动和场景大赛,吸引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落地。

  让创新活力奔流,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必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2022年,河北省启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时间为三年,旨在从源头上破解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问题。

  前不久,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争艳教授团队迎来好消息。他们历经8年研发的一款协助失能人员躺、坐、站的三姿态变化外骨骼机器人,以总价1000万元转让给天津常道升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成果转化收益中,5%作为学校收益,其余95%全部归成果完成人(团队),由课题组自由支配。”张争艳说,科研人员拿“大头”,大家推动成果转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按比例赋权”“先赋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随着一系列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河北省高校院所“千万级”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开发项目实现从无到有,越来越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闯难关、蹚新路。河北多措并举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释放成果转化活力。

  让大型仪器忙起来——破除高端设备资源壁垒,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现“物尽其用”,帮助科研人员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科研行动。自2018年以来,河北省已有2000余台套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为企业节省仪器购置费用约9.7亿元。

  让创新成果用得上——广泛征集河北省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科技攻关榜单,广邀英雄“揭榜挂帅”,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202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挂帅”,一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河北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增强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刘荣荣)

关键词:河北,科技成果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