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新闻纵深|保定学院新一批毕业生前往新疆且末任教:接力扎根西部 续写“青春之歌”

来源: 河北日报  
2024-08-12 08:09:25
分享:

  保定学院新一批毕业生前往新疆且末任教

  接力扎根西部 续写“青春之歌”

  ■ 阅读提示

  8月11日,保定学院11名毕业生启程前往新疆且末任教。

  保定学院与新疆且末有一段24年的深厚情谊。从2000年开始,不断有保定学院毕业生去且末支教。而今,支教的主体已经变成了00后——11名毕业生中,10个是00后。

  24年光阴流转,新一批支教者们继承和发扬前辈们什么样的精神?相比最早一批支教老师,00后支教者们有哪些不同?此行去且末,他们又能给那里带去什么?

  00后接过支教“接力棒”

  “献身教育托起西部孩子的梦想。”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

  8月11日,保定学院,在赴新疆任教启程仪式上,11名即将奔赴新疆且末任教的毕业生在校园“回信石”前庄严宣誓。

  启程仪式结束后,他们启程前往新疆,在库尔勒经过短暂培训后,随即奔赴工作岗位。9月开学,11人将站上且末县中小学的讲台,成为一线教师。

  保定学院与新疆小城且末,有一段24年的深厚情谊。

  2000年8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带着户口,怀揣着去西部支教的理想,来到了因偏远而被称为“天边小城”的新疆且末。此后,他们像胡杨、红柳一样深深扎根于此,把青春献给了且末的教育事业。

  此后的20多年里,保定学院有近400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

  保定学院毕业生的到来,让且末教育摘下了“老末”的帽子。为继续壮大师资力量,今年3月,且末县教科局一行4人来保定学院招聘教师。

  经过初筛、面试,且末县教科局很快确定了聘用名单。

  打开这份名单不难发现,如今去且末支教的主力,已经变成了00后毕业生。此行去且末的11人中,10个是00后。

  保定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刘校辰,2001年出生,是最早听到招聘信息的人之一。

  “听说且末来学校招聘教师,我有点心动,想圆自己一个梦。”刘校辰说。

  大一入学那天,刘校辰参观学校西部支教展馆,被前辈们的事迹所感动。且末,这个别人眼中的不毛之地,他却有些心向往之。

  刘校辰是个当老师的“好材料”。“大一时给人辅导物理课,一个40分水平的高中生在我辅导下,高考时考了81分。”他说,此外,大三时在保定一所高中实习,他很快就成了班主任的“贴身助教”。

  刘校辰想报名,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他把招聘的消息告诉了同宿舍的赵文涛和董一。

  出生于2002年9月的董一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却表现出最“无畏”的精神。于是,三人下定决心,第二天一起报了名,又一起认真准备考试。

  在报名前,刘校辰没敢把消息告诉家人。“我怕他们担心,也怕他们不同意。”刘校辰说,“父母肯定会觉得我没吃过苦,也没出过远门,适应不了新环境。”

  几天后,三人一起收到了录用通知。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翟少鹏,也是一位00后,在去且末任教这件事上,他表现得无比坚定。他说,即使不去且末,也准备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翟少鹏言谈举止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大四这年,翟少鹏在家乡秦皇岛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但他并不太满意,“直到获得去且末任教的机会后,我才觉得找对了方向”。

  音乐和美术专业毕业生黄小凤和张强强分别来自广西和甘肃。对24岁的黄小凤来说,从广西农村来河北上学,再去新疆工作,一路辗转她并不觉得辛苦。她的想法很纯粹:“我想把自己学的音乐知识带到且末,续写一曲‘青春之歌’。”

  23岁的张强强是一个幸运者。本来,美术专业招教师1人,有4人报名,张强强排第2。但第1名因家庭原因退出,他递补进了录用名单。

  “原本还在为没入选而懊恼,没想到被幸运女神眷顾。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我想继承师哥师姐们的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且末。”张强强说。

  且末县教科局一行人中,领队陈荣明身份有些特殊,他是2000年保定学院赴且末支教15人中的一个。“00后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陈荣明说,“如今,他们接过支教‘接力棒’,愿意去西部偏远的地方任教,需要比我们当年更大的勇气。”

  不变的是使命和担当的传承

  陈荣明至今记得2000年且末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今保定学院)招聘时的场景。

  “当时,且末中学校长段军说‘我们那里特别缺老师’,就是这句话,让我们15个人告别家乡,来到沙漠深处的且末。”陈荣明说。

  24年前,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让15个年轻人来到且末并扎根在此。

  24年过去,很多都在改变。在且末,黄沙漫天、不通道路情况得到改观,教育水平极大提升。在保定,当年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保定学院,搬进了新校区……

  但有些东西没有变,那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是使命和担当的传承。

  让张小威下定决心去且末的是一双充满渴求的眼睛。

  今年年初,考研成绩公布,地理专业大四毕业生张小威成绩不理想。本来计划读研的他想试着找找工作。恰好赶上且末县教科局来招聘,张小威报了名。

  他没想到如此顺利被录取了。但对这份工作,他原本还有点动摇,但在招聘结束后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他彻底坚定了去且末的信念。

  在且末县教科局工作人员和被聘用毕业生的座谈中,且末一中校长说:“你们来到且末,有些人可能还想走,但当你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你就舍不得离开了。”

  “这句话是真的打动了我,我脑海中浮现出那张大眼睛希望工程的照片。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一个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要到且末去,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要努力给且末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张小威说。

  黄小凤去且末的初衷与张小威有些类似。

  大学期间,黄小凤去一个经济欠发达偏远县实习。她发现,那里很多学校没有音乐课,更没有音乐教师,而孩子们对音乐课又充满渴望。黄小凤说:“当时我就想,要把音乐带到缺少音乐教育的地方,把这份简单的快乐还给孩子。”

  在几位受访人中,因为年少时的经历,刘校辰和翟少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更深沉、更长久,它来源一种精神传承。

  刘校辰说自己中学时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同学眼中的坏学生。

  “我特别感恩我的老师没有放弃我,把我往好的方向引导。等我长大些懂事了,理解了老师对我的好,更明白这是对我一生的重要影响。从那以后,我也立志做一名老师。”刘校辰说。

  翟少鹏经历与刘校辰相反。他从小是一名优秀的学生,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我想当老师已经10年了。”翟少鹏说。

  在成为教师的这条路上,保定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活对翟少鹏和刘校辰至关重要。

  四年间,两人了解学校西部支教的故事,多次聆听师哥师姐们的报告。去西部支教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

  “我想把所学所思播种在那里。也许退休了会回来,把且末的故事讲给学弟学妹们听,把支教的精神传下去。”刘校辰说。

  即将出发之际,翟少鹏写了一篇留念文章,文中写道: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忘教书育人初心使命……

  奉献之上叠加自我价值的实现

  多年来,在一批批支教老师的努力下,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

  “在西部地区,相信我的知识、眼界,能给学生更大帮助。在那里,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翟少鹏的心声,也是此行去且末的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想让自己的能力找到用武之地。

  为此,一些人不惜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

  今年年初,刘校辰跟石家庄的一所私立学校接触过,对方开出每月12000元的工资,合同已经递了过来。但决定去且末后,刘校辰没有丝毫犹豫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如果说,2000年去且末的那批支教老师更多是出于奉献的话,那么00后一代人,则在奉献之上,叠加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谓自我价值,被翟少鹏总结得很简单:“等退休了,回头想想自己的一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还是一个平平淡淡人生。我更希望是前者。”

  在采访中,孙彤彤是一个被多次提到的名字。她是保定学院毕业生,2017年去且末支教。受访者中,不少人听过她在母校作的报告。

  “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她跟同龄人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她身上那种激情、从容、自信,特别有魅力,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张小威说。

  如今,对00后支教者来说,实现个人价值又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张小威听一个在新疆工作的朋友说,近些年新疆迎来快速发展,工农业、旅游、商贸、城市建设蓬勃推进。听到这些,张小威对去新疆的信心更足了。

  “个人发展能够跟国家发展相契合是一件幸运的事,能够参与一个地区的发展,自己也是一个开拓者,这会让人觉得兴奋。”张小威说。

  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新的支教者将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且末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见识。

  今年暑假,刘校辰没有闲着,他准备各种物理实验,决心做一名有趣的物理老师。

  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用“雷电法杖”让同学们在教室里看到电流形态,将孩子们带入“魔法学院”;用一堂“仙气飘飘课”,为学生讲解干冰升华的知识点;用意念隔空移物的魔术,讲解浮力是什么。

  历史学专业的翟少鹏,打算把短视频等手段引入课堂。

  “文字叙述很多时候是晦涩的,可以辅助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比如,讲开国大典相关内容,就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开国大典有真实影像留存下来,那就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播放,让历史变得生动起来。”翟少鹏说。

  地理专业的张小威计划把项目式、沉浸式教学方法用到地理课上。

  “项目式教学,可以用旅游攻略的形式,把一地的地理知识穿插起来,这样学生们会觉得有意思,愿意参与。”张小威说,所谓沉浸式教学方法,可以模拟旅游途中到达了一个村落,看见了房屋,然后观察分析房屋特点。根据它的特点,延伸出此地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在游戏中学习地理知识。

  “归根到底,一切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对外边的世界有更多认知。”张小威说,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更有信心。(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寇国莹)

  ■ 记者观察

  让一种精神默默扎根成长

  走进保定学院大门,迎面一座“回信石”分外醒目。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封回信镌刻在“回信石”上,成为每一位学生“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内容。

  在保定学院,学习和传承西部支教的事迹和精神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在学校校史馆、西部支教展馆,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诉说着支教教师的经历,有艰辛跋涉,更有收获和喜悦。这些故事激励着一批批新生,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又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默默扎根成长。

  在学校的花园中,在道路两侧的展板上,关于西部支教事迹的宣传无处不在。

  每次有西部支教的校友回来作报告,学校的报告厅总是坐满了人。在一场场动情的讲述中,“到西部去”的理想信念开始在学生心中萌芽。这次去且末的11名毕业生,无一不受此影响。

  支教精神的传承,也渗透在专业知识学习中。

  地理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且末这个新疆小城有深刻印象。因为任课老师提到新疆,一定会提到且末,讲这里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讲保定学院与且末的故事。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翟少鹏在历史课上,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且末。历史老师告诉他们,“且末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也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从此,且末的人文历史深深吸引了翟少鹏。

  潜移默化的精神传承,深深影响了学生们的行为选择。

  从2000年以来,保定学院有近400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

  今年3月,且末县教科局来保定学院招聘,消息传到各班时,学生们展现出很大热情,报名非常踊跃,甚至还有很多专业不符的同学,向且末方面询问是否有其他途径参加招聘。这些,都传递出学生们去西部支教的强烈愿望。

  这是激情昂扬的青春,也是奋斗无悔的人生。

  离开保定学院去且末之际,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刘校辰还在设想:下一次回母校是什么时候。下次回来,他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好好讲讲他在且末的故事。

  “以前我是听故事的人,未来,想把自己的支教故事讲给别人听。”刘校辰说。(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关键词:保定学院,新疆,任教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