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320种动物,666种植物!塞罕坝的绿色生态场景

来源: 长城网  
2024-08-15 08:51:36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甜肖 冯硕 郭晶璇

  初秋,清晨,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目青翠、雾霭流岚。置身林中,鸟鸣啁啾,好似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塞罕坝地区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让这里成为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穿过泥泞,钻进林海。8月12日,记者跟随塞罕坝林场保护地管理科工作人员孙朝辉,深入保护区监测野生动植物。这次的任务是在林中布设红外监测相机,期待着令人欣喜的“宝贝”。

  孙朝辉与同事正在布设红外监测相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快看,这是狍子的脚印,一个挨着一个。”

  “这应该是过去没多久,还是一个幼狍……”

  发现了连片的狍子足迹,孙朝辉兴奋地和同伴交流着。这些年来,现身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早已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

  小孙是个地地道道的塞罕坝“林三代”,爷爷在这里参与建场,父母造林育苗。如今,他接过接力棒,守护着这片林子里的野生动植物。

  “狍子粪是椭圆的,野猪会把落叶拱成一条线,分散的坑是猪獾的杰作……”皮肤略黑,透着微微“森林红”的小孙,朴实内敛、不善言谈,但一说起这些林中的“动物朋友”,总有一肚子话要讲。

  “去年冬季,我们用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濒危野生动物马鹿,马鹿很谨慎,人们很难见到它的真面目。这就是塞罕坝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标志。”孙朝辉说,在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布设了210多台红外监测相机,用于记录各类动物活动。一旦动物路过,相机就会立刻拍摄,并录下视频。

  “豹猫、猞猁、黑琴鸡……被红外监测相机记录下来的动物越来越多。我们只有图片和文字记载,现在大不一样了。”随着无人机、物候相机等设备投入应用,野生动植物监测越发得心应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资料图

  这些年,塞罕坝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人工林的密度不断下降,生态系统愈加稳定。

  目前,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30.4万亩增至97.9万亩。投资3820万元,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

  森林生态更好了,保护力度更大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到塞罕坝“安家”。

  塞罕坝机械林场航拍。资料图

  2015年出版的《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当时塞罕坝有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就在去年,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组成科考队,启动了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最新科考调查统计,塞罕坝脊椎动物增加到320种,植物增加到666种。”孙朝辉说,其中,脊椎动物增加了灰林鸮、黑啄木鸟、黑翅长脚鹬等57种,植物增加了尖唇鸟巢兰、紫点杓兰、小花蜻蜓兰等41种。

  “这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来之不易。”每次巡护任务完成,能够采集到更多塞罕坝的“新朋友”的影像和资料,是孙朝辉最开心的事。“我们上山,经常能拍到以前没见过的物种。看到这片林子里的动植物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监测员最高兴的事。”孙朝辉说。

关键词:塞罕坝,绿色生态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