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温暖的回声 | 塞罕坝的绿色“接力棒”

来源: 长城网  
2024-08-23 08:26: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郭甜肖

  秋天的塞罕坝,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林下草间,迟开的花,累累的果,悦人身心。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承德考察,第一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俯瞰塞罕坝。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建场60多年来,靠着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

  当记者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马蹄坑营林区时,林场科技科工程师付立华正和同事蹲在一片草本植物旁认真观察、记录。

  付立华和同事正在测量草本植物样本。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今天,我们要在这里打一块样地。”付立华说。她们身旁的林木高大茂盛、铺满山坡,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眼前的小树苗,正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付立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毕业的高才生,她在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里已经工作了13年。靠着对林业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付立华像父辈一样,扎根在了塞罕坝。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付立华就是其中“林三代”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付立华一直记在心间。“总书记叮嘱我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12个字深深刻在我心里。作为新一代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营好塞罕坝百万亩森林是我的工作职责,发挥林场生态示范作用、推广绿色经验更是我的义务。”付立华说,用科技创新的力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是她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

  付立华讲述如何运用科学的经营模式,提升森林质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塞罕坝的林木由于是人工林,存在着树种单一、长势下降等问题,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提升森林质量,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要科研课题。

  为提高森林质量,林场和各大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科研实验,逐步探索出在成林中补种云杉和阔叶灌木层形成混交林的生态模式。“通过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和树冠下营造云杉、桦树、五角枫等针阔混交模式,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实施近自然改造。”付立华介绍

  “自2023年起,林场造林全部采用混交造林模式。”付立华说,规划到2040年,全场混交林面积新增24.4万亩,总面积达49万亩,占比超40%。

  付立华正在样方中测量植物样本。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你们看,这片林子里,草本植物、灌木和天然落叶乔木错落分布,林木种植疏密度合适,是我们追求的近自然的状态。我们会对不同地块种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对比,看哪种抚育方式效果最佳。”付立华说。

  现在,林子里各种植物相伴而生,一棵棵高大笔直的白桦树矗立其中,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相伴其间,灌木、青草在林下铺陈开来,一朵朵紫色、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上,一片和谐宁静。“近自然的经营,让这片林变得更健康。”付立华高兴地说。

  如今,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林场的林木蓄积量为1036.8万立方米,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林场被确定为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成为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成果示范展示平台。

  让每片林子都提质增效,塞罕坝人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

  按照《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林场将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范围,新增有林地面积2.6万亩,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盲区清零”18万亩以上,营造近自然异龄混交林4万亩以上,面积比例超过2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守住、守好这片林子,让它绿得更有质量,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付立华说。

关键词:温暖的回声,塞罕坝责任编辑:刘政豪